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10 09:35:09
今晚,我们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什么叫做道场?顾名思义,修道的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一、小道场:以出家人而言,有的步进念佛堂、大雄宝殿、禅堂、五观堂方能发起修道之心,这种人便是以殿堂为道场。二、中道场:以寺院范围为道场。身居寺院,懂得用功,离开了寺庙,犹如返回世间,忘乎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今晚,我们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

什么叫做道场?顾名思义,修道的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

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一、小道场:以出家人而言,有的步进念佛堂、大雄宝殿、禅堂、五观堂方能发起修道之心,这种人便是以殿堂为道场。

二、中道场:以寺院范围为道场。身居寺院,懂得用功,离开了寺庙,犹如返回世间,忘乎所以,甚至把出家人的身份都淡忘了,这种人便是以寺院为道场。

三、大道场:以娑婆世界为道场,以一切众生为自己所教化的物件,到处都能够修行念佛,弘法利生。

第二后世道场。发心念佛的众生,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修行的道场,一生成办,圆成佛果。

第三后后世道场。往生极乐世界,取证三不退转后,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普度众生。所以说后后世是以十方世界为道场。现在,我着重谈寺院道场。

众所周知,寺院是出家僧尼用功办道的场所。佛在世时,比丘住在泉边、树下,游化人间,无处不是道场,随处都可用功。佛法流传到中国以后,逐渐形成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寺院,出家人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的来源,与当时印度完全不同。

当时印度比丘以托钵为生,而中国的出家人历来都是需要自起炉灶,随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寺院与丛林。那么,应该如何来管理好寺院呢?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寺院的功能呢?历朝历代情况不一,现在各寺院的道风都很不理想,甚至有些寺院根本没有发挥道场本具的功能。

环顾处在大都市里的各大寺院,地价十分昂贵,并且大都修得金碧辉煌。遗憾的是,个别寺院不但没有发挥佛教道场的功能,而且违背清规戒律的事迭连不断,甚至触犯国家刑律,如此下去政府哪能容忍呢?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久而久之,寺院就会被外人监控、管制,甚至被没收都有可能。寺院只有保持佛教的风格,才能延续下去。如果寺院办得不伦不类,跟社会上其他部门并无两样,那么,世人就会觉得寺院可有可无,因为你对社会与国家并无特殊的贡献。

我认为佛教与寺院,要在改革开放、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里立稳脚跟、持续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否则,势必难以生存下去。只有生存下去,才能谈发展。

如果自己当不了家,做不了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办佛教事业,至于大众用功修行,办道证果,必将难上加难了。诸位既然都是寺院里的一员,众人相处在一起,务必要有清规戒律来约束,其身心才能够得以安住。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至于祖师所制定的清规,其条目那就更多了,但就其原则而言是六和:

第一、身和同住。诸位住在寺院里,食宿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一样。如遇有什么疾病、困难和麻烦,必须相互照顾,互相体贴,这样诸位都会觉得僧团的温暖。假如老弱病者,无人去料理与帮助,势必难以用功办道。释迦牟尼佛曾亲自探望患病比丘,送去医药,并谆谆教诫弟子们:;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第二、口和无诤。如果有人在诵经念佛,用功办道,我们应该鼓励、赞叹、随顺、学习。如果有犯戒、犯规矩、甚至造恶业,我们应该要善意地来劝解、谏止,使他能够幡然悔过。

第三、意和同悦。住在寺院里,其目的是为了一心修道,了脱生死。所以,彼此理应相互尊重,在人格和僧格上,平等不二。丛林里执事职务的安排是因工作需要而划分的,并非谁尊谁卑,谁高谁低。

第四、戒和同修。大众共同遵守戒律,不犯清规,身心才能安住,行事才有准绳。

第五、见和同解。对离苦得乐的法门,必须要有共同的认识,比如修净土法门的道场,就不容许任何人在里边说念佛法门的不是。丛林里各有办道的主流,至于说个人潜修其他的法门,无可非议,但绝对不能反对常住的宗风。

第六、利和同均。居住在道场里,上殿、过堂、分单资、结缘品等,都应该一律平等,名为利和同均。

\

僧团能够依循如上六和来管理与巩固,自然就会清净和合了。

其次,自己个人怎样才能安住呢?分为三点说明:安身、安心、安道。

第一、安身。古来祖师告诉我们;随缘而住,随遇而安。随缘而住,这个缘很重要。随缘不是随便,许许多多事情不想去做,或者做得不好,或者自己不发心,就说随缘罢,其实那是随便。随缘是随顺缘份去成办一切应办的事业。缘包括三方面,即:地缘、人缘、法缘。

(一)地缘:例如,你去某一个道场,一进寺门,内心里自然就充满了无限法喜,就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被摄住了,渴望安住在此道场里,这就说明你与此道场有深深的因缘。

(二)人缘:你出外挂单或讨单,有时可能人家不理你、不管你,甚至把你赶出寺外,这就表明你与这个寺院缺乏人缘,想住也住不进去,道场里的执事不安排你的单。

(三)法缘:地缘、人缘好,可是自己所修的法门跟所住的道场修行法门不同。如:自己修密宗,到了显宗的道场,就不能相应。修禅宗的人,到了念佛道场,发现法缘不同,不能安心修行。

今后,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去哪里挂单、讨单、参学,首先要晓得,所要到的寺院是以何种修法为中心,我要参学些什么内容,否则,漫无目标,绝不会参学到佛法。三缘具足,我们就可以安住了,名为随缘而住。

;随遇而安,诸位既然住在寺院里,觉得各方面都很适应,随之就应该精进用功修行,是名随遇而安。

第二、安心。有情与无情的差别,就在于有心和无心的不同。那么,心是什么呢?《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将要如何来安心呢?

不追悔过去,不奢望未来,注重现在修学。如果自己一直眷恋曾住过的寺院,生活是多么的优裕,环境是多么的美好,而现住的道场,各方面的条件都怎么差,怎么不顺心、不如意,这样,就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安心修行。

不奢望未来。诸位对未来必定都有无限的憧憬,未来的世界,固然是美好与安乐的,那么,眼下应该如何来努力呢?我认为关键的是注重现实修学,踏踏实实地用功,不必整天高喊口号,眼高手低,不可心存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与幻想。不奢望未来,并非不要大家发愿,不要有理想,理想与发愿固然是需要的,而奢望是一种不合法、不如理、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第三、安道。个人修行应该以八正道为努力的方向,以贪嗔痴三毒为所对治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长此下去,我们的心就能安在道上了。处在任何地方,住在任何道场,应该一切都是为了佛法,不是为了衣食与享受。《论语》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作为一位出家人对佛法要有坚强的信念。

道场是成就佛教徒法身慧命的宝地,古来祖师大都是在寺院道场里修学而得成就的。

我们安住道场的目的,并非是图享清福。弘一法师在《佛法十疑略释》中说:;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粮。现在,谈谈发心念佛。发心是指发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发心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救度众生脱离苦海,往生佛国。

若不发心,只是听说极乐世界快乐无比,享受不尽,如果为了享受、享福、享乐而发愿往生,那就不能成为往生净土的条件了。《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发心,便成魔业,何况还不曾发起菩提心呢?发心念佛,首先自己要有斩钉截铁的决心,绝不可以拖泥带水,敷衍应付,蹉跎光阴。假若你一味地分别外境,必然不能摄心,娑婆世界哪有清净安宁的处所呢?古人说:;既会修去便修去,欲到了时无了时。告诉我们要放下一切外缘,才能得力。

印光大师曾说:;净土法门,三根(上、中、下)普被,利钝全收。上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不能超越这个法门之外),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无间地狱),亦可预入其中。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世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藏通别)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七地以上),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念佛功夫深浅是真念佛还是假念佛,这该以什么标准来检验呢?信愿真切不真切,只要在烦恼与欢喜两个境界上,便可见分晓。一位真心实意念佛的人,他虽然与你一边讲话,但心里还是在念佛,哪怕金榜题名无量欢喜之时,依然不会忘记念佛。烦恼重重之际,八风劲吹也动摇不了念佛的信心,方是真念佛啊!

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一个人,理智清楚,头脑冷静,深明念佛的意义与作用,但对于一句弥陀佛号尚不能认真地念,临终之时,诸般邪恶境界现前,各种障碍来临,三恶道恐怖的景象出现,便无法保持正念了,况且神志不清,许许多多的外缘不能放下,痛苦之极,怎能提起佛号呢?所以说,我们现在对一心念佛没有把握,临终之时,其希望就更渺小了。现在请大家开始念佛吧!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蛋碰石 以蛋碰石

以蛋碰石成语名称以蛋碰石成语拼音yǐ dàn pèng shí成...

以螳当车 以螳当车

以螳当车成语名称以螳当车成语拼音yǐ táng dāng chē...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荷析薪 以荷析薪

以荷析薪成语名称以荷析薪成语拼音yǐ hé xī xīn成语...

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成语名称以莛撞钟成语拼音yǐ tíng zhuàng zh...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