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守培法师:佛教修行的要门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8 09:41:08
吾佛教义,有四种阶级:第一生信,第二解理,第三修行,第四证果。今说第三修行的要门。佛说:“一切唯心造。”即地狱天宫,众生浊土,诸佛乐国,一切世界,皆我人妄念及妄作之所造成。众生昏迷,不知因果,妄作妄为,无所畏惧。乃至因缘成熟,业果现前,犹不知果从何来?或谓地设,或谓人与,皆非也。今之学佛者,虽闻因果之说,能说而不能行。或有行者,亦不合修行的法要,行犹不行。是故佛教衰微,得益者少也。凡夫

吾佛教义,有四种阶级:第一生信,第二解理,第三修行,第四证果。今说第三修行的要门。

佛说:“一切唯心造。”即地狱天宫,众生浊土,诸佛乐国,一切世界,皆我人妄念及妄作之所造成。众生昏迷,不知因果,妄作妄为,无所畏惧。乃至因缘成熟,业果现前,犹不知果从何来?或谓地设,或谓人与,皆非也。今之学佛者,虽闻因果之说,能说而不能行。或有行者,亦不合修行的法要,行犹不行。是故佛教衰微,得益者少也。

凡夫众生,六根对于六尘,举心动念,无非造因。起善念,即造善因。起恶念,即造恶因。起不善不恶念,即造无记因。由因感果,果中再造因,因因果果,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常见迁流变化之相,不能亲见自己本来面目,亦云苦矣!

\

众生的心(真如),本来清净,离诸垢染,了无一物。由一念妄动,而起我见(空性),即认此妄念为我(法我)。以常常注意于我故(恒审思量),名为有见,即有所见也。由此我见的因,还感我果,因果相续,名为变易生死。

复由我心更起身见(有相),即取少分四大为我身(人身),以常注意于我故,亦名有见(身见),由有身见的因,还感身果,因果相续,名为分段生死。以上二种我见,造成二种生死,是为众生生起的因缘也。

\

吾佛慈悲,欲救众生离生死苦趣故,说明宇宙人生的真像,变换人的心理,改造人的观念,即变前二种有见,换作二种空观。二空观,即佛教修行的要门。

常说: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此对机而言也。机有八万四千故,行门亦有八万四千,一机一法门,非一机有多门也。今人修行,修此而复修彼,修净又欲修禅,一足践二船,未解修义也。

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凡事有二心,皆不能成。俗语:“置心一处,无事不办。”须知解理愈多愈妙,行门愈多愈坏,修行者不可不知也。今说佛教修行的要门,先后有二种:一人空观,二法空观。

第一人空观者,六根对于六尘,观根身器界,一切万法,皆从缘生,四大假合,有名无实,终日所作一切人事,皆如梦幻,如是观者,名为人空观。然一切人事虽幻,不可弃而不为,以守空闲,犹是有法,不名空观故。

修此观者,仕农工商,一切行业,一切男女,皆可修之,非独弃舍一切事务、出家为僧者之所修也。如为官者,对于功名富贵,观如空花,牧化黎民,等如梦幻。务农者,布种收谷,观如空花,耘草耕田,等于梦幻。做工者,营造宫室,观如空花,制作器具,等于梦幻。乃至医卜星相,一切杂业,对于自所为事,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皆观如空花梦幻,即皆修空观者。如是世间一切事,皆是佛事,一切人,皆是佛子,无劳另外肯启修行也。

修空观者,对于一切事为,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烦恼远离,身心自在。如是久久观之,习惯而成自然,不待作意,自然而然,是观成矣,则出三界苦海,了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

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与佛法,只在空有之观念不同,余无差别也。世人对境作有观,起贪嗔痴,而成生死的苦因。佛子对境作空观,息贪嗔痴,而成涅槃的乐因。苦乐的因果,只在我人转念之间。我人何苦而为之?何乐而不为之耶?

第二法空观者,第一观,以六尘为所观之境;第二观,以五大种性为所观之境。大种性,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涅槃,亦即第一观的结果。又是法我所缘之我所。此种性,为世间一切法的本源,故名种性也。对世间有相,故名出世空性;对世出世间之真如,故名偏真。

此性不是本具,由从真如妄生分别而有。若于真如不起分别,即无诸大种性矣。犹如人身,然是一体,由分别故,而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若无分别,唯一人身而已,有何五根之差别乎?以所缘之境有名无实故,能缘之法我亦空,故名法我空观。

修此观者,小乘回心,名为菩萨。菩萨作此观故,不着空有,常趣中道,自行化他,而无化他之心,以有化心,即着有边故。若不化他,即着空边故。又化他者,同一体故。无化心者,我见空故。常舍根身器界,空空边故,而无施舍之心。

如是修行,众生度尽,法性圆成。我心空尽,智慧具足,满证真如,名为成佛。能行此法者,名为菩萨,非先有菩萨而后行此法也。大乘法门,非上根利智不能行,我等凡夫,宜从第一观修起,不可躐等而进也。

众生本具之心,本来清净,离诸性相。由一念妄动,贪取外境,伤失真心。念念贪取,念念伤心,从迷积迷,无有止期。是故诸有智者,对于外境,只宜舍,不宜取。若逢怨谤,亦不生心,乃至杀父之仇亦不宜报(《心地观经》有杀父之仇亦不宜报之说)。

以凡起心动念,皆自伤其心,无损于他人故。无智之徒,只图损人而利己,实不知损人正是损己。又以益人为损己,而不知益人正是益己也。是故佛说:众生心颠倒。只顾外相,不管内心。

以上二种观门,根据何经何论而言耶?此二观门,非偏取一经一论,乃总诸经论而成也。佛说诸小乘经论,虽汗牛充栋之多,总则,无常、无我、寂灭而已。无常无我寂灭三法印外,别无小乘法。依此小乘全部教理而成人空观,亦名小乘空观。舍此人空观外,任何修行不能出三界,证阿罗汉果。

佛说诸大乘经论,虽浩如烟海之广,总则,空二边,显实相而已。实相大乘法印外,别无大乘法。依此大乘全部教理而成法空观,亦名大乘空观。除此法空观外,任何修行不能破无明,证妙觉果。是故此二观门,为佛教修行的要门。

此二观门,是佛教中天然本具,我为提而倡之,非敢私创观门也。学佛者,不明此二种观门,虽熟读三藏,不名解佛法者。若不依此观门而行,如说食数宝,不成实用,虽修其他法门,不名修佛法者。

难曰:不修二种观门,不名修佛法者,偿闻:佛说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今之修行者,有参禅,念佛,持戒,布施等,种种法门,皆可废弃矣?

答:八万四千法门,总是此二观门的别名。二观,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体。如参禅者,即修空观。何以?若不观一切法空,云何而得定乎?假相空,真性显,名为开悟。假相不空,云何而得开悟乎?

念佛,亦即修空观。何以?如大势至念佛圆通云:都摄六根,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者,收摄六根,反背六尘,转合觉性,名为念佛。背尘合觉,六识同念觉性,不同但以口念他佛,故曰不假方便。背六尘,即空观也。假使不空六尘,违背觉性,云何而名念佛乎?

又持名念佛,求生西方,亦不能不修空观。何以?生西方者,必先空东土;东土不空,万无生西之理。今人求生西方,不但自己身根不肯观空,即身外之妻儿财物等,亦不肯观空。犹如有人,欲入他家,不肯离自家,不怪自己不离自家,而恨他家不能到,愚之甚矣!其实西方现成,不须求,但求自己能观空根身器界,西方不求自得矣。

又持戒者,不能离空观。戒是三学之首,入道初门。持戒的目的,在清净身心,离诸垢染。六尘空,则身清净;六根空,则心清净。身心离染,名为戒根清净。假使持戒不观空,身心常在尘中,戒且不能持,云何而得戒根清净乎?假使观空而外,更有戒可持者,即外道戒。

又观音大士,耳根圆通,即修空观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即第一空观,空六尘也。空所空灭,寂灭现前,即第二空观,空诸法性也。以此类推,可知八万四千法门,总不离观空矣。亦可知空观,是八万四千法门之总门矣。

问:前云:一切俗人,各依所事而起空观,即名修佛法者。然则,可无须出家修佛法乎?

答:俗人各有事业,不能专研佛教,依僧闻法,而起信心;依信修观,名信行人。僧人舍诸俗事,专研教典,法理精通,依法起观,名法行人。若无僧人传布佛教,俗人信心且无从生起,云何而修观门乎?

问:泛常说:菩萨修中观。此云修空观,有何分别耶?

答:观有二义:一观境,二观想。观境者,凡夫观有,小乘观空,大乘观中;观即见也。观想者,凡夫对有相作空想,小乘对于空性亦作空想,空字是遣除义,除有相显空性,除空性显中道。中道,是修观的结果,非观门也。中道唯证乃知,非观想所能到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蚓投鱼 以蚓投鱼

以蚓投鱼成语名称以蚓投鱼成语拼音yǐ yǐn tóu yú成...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成语名称以血洗血成语拼音yǐ xuè xǐ xuè成...

以言徇物 以言徇物

以言徇物...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成语名称以规为瑱成语拼音yǐ guī wéi tiàn成...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