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学佛的方法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40:07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惑,超凡入圣。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惑,超凡入圣。

\

  何以说此三学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释迦世尊的根本教法,「苦、集、灭、道」四圣谛,即「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修道,是修学八正道,摄于戒、定、慧三学。三学包括戒学、定学和慧学。戒学包括正语、正业、正命和正精进。定学包括正念和正定。慧学包括正见和正思惟。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生定;定是息缘静虑,依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此三学,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兹将此三学再分述如下:   一、戒学:戒亦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规范。我们起心动意,日常活动,不外身口意三业,此三业,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   释迦世尊曾说十六字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我们的根本烦恼,「贪、瞋、痴」三毒,以意为主,发之于身者为杀生、偷盗、邪淫,发之于口者为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故佛门基本大戒,首戒杀、盗、淫、妄、酒。然而五戒,只是消极的外在的戒恶,若欲前进一步则要积极的由内心自发为善。所谓为善,就是把贪、瞋、痴、杀、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等十恶,化为不淨观、慈悲观、因缘观、放生、布施、淨行、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十善。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在家学佛人所应遵守的。至于出家众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条文细密,已成为专门学问。   二、定学:定,又名「禅定」,在于治心,修之可免去情虑上的散放,除去精神上的纷乱。   身心感受的苦果,是业和烦惑集聚而来的。因此要解脱苦果,先要断除苦因,苦因的由来,无非是由妄心产生,试看心上的妄念,前念未灭,后念已生,刹那不停,相续无已。妄念是惑,发之于身、口、意的意念行为是业。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所以修道在于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恶业,定是治内心的妄念,要依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   禅定的种类众多,于修持的方法中再行介绍。   三、慧学:慧,又名「智慧」,这不是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智慧,梵语「般若」,译为「智慧者」,相近之辞也。智慧并不能包括般若的全部含义。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如明镜蒙尘。矿中之金,本质未损,蒙尘之镜,光明仍俱,若去除沙土,拭去尘垢,纯金的本质和镜体的光明,仍然可以显露出来。正如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扫除妄惑,回归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真心显露,就是证得「般若」了。   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即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也就是广行六度。   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其中布施、持戒、忍辱和精进属于戒学;禅定属于定学;智慧属于慧学。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成语名称以身报国成语拼音yǐ shēng bào guó...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成语名称以进为退成语拼音yǐ jìn wéi tuì成...

1997年8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8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8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8月30日...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