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学佛可以解脱众生之苦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35:21
帝王中信佛的不少,其中尤其以梁武帝、顺治帝为最,舍身出家。佛家有云:众生皆苦。大千世界,三界六道,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各自都在自我的世界中,度其一生,为生存而奔波,为生存而苦。尤其为人,更是为世事所困苦:柴米油盐,人为食苦;为求一席避雨遮风之地,闻房价上涨而忧,人为安身之地而苦;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为情苦;于是,活着是苦。佛教所讲的苦,是由众生自己的业感报应而来;众生的业感,是由无始的

学佛可以解脱众生之苦

帝王中信佛的不少,其中尤其以梁武帝、顺治帝为最,舍身出家。

\

有人说,这两位是,他们的境遇有其特殊性,毕竟他们是帝王,而不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未必能有他们的觉悟。

其实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呢,以帝王之尊,自然可以满足很多常人难以满足的需求,金钱、美女、地位、权利,这些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他们都很容易的就满足了。在百姓眼里,他们应该是已经达到了幸福的标准了,可为什么他们还要学佛呢?

\

佛家有云:众生皆苦。大千世界,三界六道,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各自都在自我的世界中,度其一生,为生存而奔波,为生存而苦。尤其为人,更是为世事所困苦:柴米油盐,人为食苦;为求一席避雨遮风之地,闻房价上涨而忧,人为安身之地而苦;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为情苦;于是,活着是苦。

佛教所讲的苦,是由众生自己的业感报应而来;众生的业感,是由无始的无明覆障而来;众生由于无明之惑的烦恼,而造生死之业;由于生死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生死之间,又因生死而造无明之惑;就这样,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惑业苦三者,连成一个生死之流的环状,头尾衔接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因为惑是苦的种子,业是苦的阳光空气水,苦才是惑与业的结果,也唯有结果才是真正的感受。所以佛教要把生死之流,称为「苦趣」或「苦海」,超越这个生死之流而不受生死的束缚,自由生死、自主生死、不生不死,便是解脱的境界。

但是,解脱这种种苦,不能靠佛菩萨的救济,佛学只能教导我们如何解脱,却不能代替我们解脱。

佛学教众生脱苦的基本方法,就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戒是不应做的不得做,应做的不得不做;定是心的收摄,不使放逸,也不使懈怠;慧是清明的睿智,认清了方向,努力精进。

学佛到一定程度,即使达不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境界,又有何妨呢?只要心中有佛,佛与我们同在,众生的苦,也就不再是自身为了柴米油盐、情感而苦了。

通过学佛的过程,可以掌握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了生死、断烦恼在佛教看来是一件人生大事,这是因为世俗之人老是追求金钱、名利、感情等等,始终无法脱离充满烦恼的生活方式。生活采取什么方式固然对生活质量很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断除烦恼、逍遥自在的一种生活态度,达到了逍遥自在,也就是了断了生死,到达了自由自在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曾经苦行六年,最后终于悟出苦行无益。于是他重新修改了修行的方法,以豁达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创立了佛教。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古诗...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古诗原文[挑...

以蚓投鱼 以蚓投鱼

以蚓投鱼成语名称以蚓投鱼成语拼音yǐ yǐn tóu yú成...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成语名称以血洗血成语拼音yǐ xuè xǐ xuè成...

以言徇物 以言徇物

以言徇物...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