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十善业道之法,也是成佛之法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0-09 09:34:18
从大乘佛教的业果学说来看,对业果最重要的认识在于:业果不虚,有因必定感果;而又因为诸行无常,命运可以改造。改造的途径,即是修习善业。所以《十善业道经》中,佛对龙王说:;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那么,佛教和其它宗教相比较,业力说有什么特点呢?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将佛教的业力学说跟其它

十善业道之法,也是成佛之法

从大乘佛教的业果学说来看,对业果最重要的认识在于:业果不虚,有因必定感果;而又因为诸行无常,命运可以改造。改造的途径,即是修习善业。所以《十善业道经》中,佛对龙王说:;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那么,佛教和其它宗教相比较,业力说有什么特点呢?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将佛教的业力学说跟其它宗教的神创说相比,认为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依自力而非靠他力。人生的命运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不是由外在的力量——神决定的,也不受神的支配。

第二点,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而神教则认为,神创造了人,人与人的差别是天生的。但在佛法看来,人没有天生的差别,人都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命运,只不过是随着自己的业力决定的。人生的一切,都是暂时的,无常变化的。

第三点,前途是光明的而不是绝望的。从业力的角度来看,众生随着自己的业力,未来前景总是光明的。而神教却认为,一个人行善,就会永远升到天堂,如果为恶,就会被打入地狱里去,永远没有翻身的可能。佛教则认为,即使是地狱道的众生,一旦业报受尽,只要能行善业,同样可以再生天或往生佛国。

第四点,是善恶有报,勿用怀疑。即一个人所造的善恶业必定有乐、苦之报,只是成熟的时间有早有晚。

可见佛法世间因果观的核心是业报轮回理论,业力说正是佛教的独有的特色。

既然明白了业力学说的原则,我们自然就会按照;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种行为去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行十善业道,能够使我们获得种种殊胜的庄严:

能够做到不杀生,即可感得长寿无夭、不为人害庄严;

能够做到不偷盗,即可感得财宝最胜、集佛法藏庄严;

能够做到不邪行,即可感得家人贞顺,不为人污庄严;

能够做到不妄语,即可感得离众毁谤、所作必成庄严;

\

能够做到不两舌,即可感得眷属和睦、同乐无诤庄严;

\

能够做到不恶口,即可感得众会欢喜、言无违拒庄严;

能够做到不绮语,即可感得言不虚设、方便断疑庄严;

能够做到不贪欲,即可感得信解坚固、具大威力庄严;

能够做到不瞋恚,即可感得得无碍智、诸根严好庄严;

能够做到不邪见,即可感得生正见家、具菩提心庄严。

有这样十种庄严,我们的生活当然是真正幸福的了!更何况依此而行,;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可见十善业道之法,也就是成佛之法。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古诗原...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_1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_1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魏晋...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