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往生净土必发菩提心”辨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08-07 09:52:12
净土法门,圆顿超胜而普被三根,不断惑业却横超三界,诚乃释迦本师度五浊凡夫出生死苦海之妙法。末世众生,福薄慧浅,难凭自力断尽见思,非此妙法无由得度。奈今法运不昌,异说纷纭,“消尽惑业才能往生”之余悸未尽;“发菩提心方生净土”之说又惶人心。是以不容缄默,听任自然,贻误后学。因而不揣浅陋,略抒管见,请正于大德方家!此问题乃“往生净土是否必须发菩提心”,故应先明何为菩提心?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

净土法门,圆顿超胜而普被三根,不断惑业却横超三界,诚乃释迦本师度五浊凡夫出生死苦海之妙法。末世众生,福薄慧浅,难凭自力断尽见思,非此妙法无由得度。奈今法运不昌,异说纷纭,“消尽惑业才能往生”之余悸未尽;“发菩提心方生净土”之说又惶人心。是以不容缄默,听任自然,贻误后学。因而不揣浅陋,略抒管见,请正于大德方家!

此问题乃“往生净土是否必须发菩提心”,故应先明何为菩提心?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之别。胜义菩提心即是有空性所摄持之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即悲愿心。此中虽有多种不同,但发心之标准则许是世俗菩提心。真正生起此心即为发起菩提心。此菩提心包括“度众生心”和“愿成佛心”两个方面,缺一不为菩提心。如《庄严经论》云“菩提萨埵心二利大心生。”慈氏《现观庄严论》云:“发心利他故,希求正菩提。”发了菩提心,则为大乘行者,入菩萨数。《菩提道次第广论》云:“若何时生起菩提心,纵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又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意为发菩提心后,即使还在生死中流转,但已经可以称为佛子、菩萨了。是知菩提心乃大乘专有,凡小皆无。真正生起菩提心并非易事,不是口里喊着度众生就是菩提心。

怎样才算是真正生起菩提心呢?首先因菩提心之前导是大悲心,故应先明大悲心之生量。印度菩萨莲花戒论师于《修道次第论》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此说若见有情受苦,欲净其苦之悲心任运而生,就象对自己唯一心爱的儿子一样,方名悲心生起。试看末法众生能有几人具此悲心?看到别人受苦,因病去世,自己是否能象心爱之子受苦死去一般痛苦?看到众生在生死中轮转不息,恒受无量大苦,自己内心是否感到焦灼不安?现今之学佛者,自己在三界火宅中尚不觉得焦急可怕,何况对一切众生?然但具此悲心,仍非菩提心。要在此悲心之基础上,勇猛发起欲成佛并荷担度一切有情的增上心,方名菩提心,否则不名菩提心。因为上面说的悲心之量,二乘亦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乃大小乘共修之道。所不同者,二乘虽有慈悲心,但觉众生难度,内心怯弱,荷担不起度众生之重担,大乘则不尔。譬如一小儿掉进火坑,被火烧灼,痛苦不堪,众人但具悲心,痛苦流涕,但不去救度,其父则不顾危险,跳入火坑,将儿子救上来。此即悲心与菩提心之异同。如前论继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名为生起菩提心。”但此大菩提心发生之量,并非已达高层次之发心,乃初发心者之行相。《文殊师利问经》云:“于一切众生如父母、兄弟、姐妹、男女、亲友等,为彼解脱,得出生死,乃至令发三菩提心,勤起精进,随诸众生所需财法,一切施与,以此财法摄受一切众生……是名菩萨初发菩提心。”《摄大乘论》亦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此系佛与诸定量大菩萨所说之菩提心标准,当依而解之。现有云“但发求生净土之心,即是菩提心”,明显与经论所说不符,既无圣言量为依据,岂可凭信?中国素称大乘国土,能生起上述菩提心之量者,有几人哉?仅于口头喊着愿成佛、愿度一切众生,更自命大乘菩萨,实为可笑,且有未得谓得、起增上慢之过。如宗喀巴大师于《广本道次第》中云:“故全未知此之方境,仅作是念,为欲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此义故,我行此善。发此意乐便大误会,未得谓得,坚固所有增上之慢。”读者阅此,当自省心,依诸圣言量,辨别真伪,不可信于不符佛经之臆说,以免自误误他。

从上所述,可知如必须发菩提心方能生净土,则我辈凡夫能有几人得生净土?净土之殊胜又在何方?三根普被亦为虚言矣!因所谓三根者:人天、声缘、菩萨也。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今如必发心方生净土,岂不专接大乘乎?《游心安乐道》云:“四十八愿,初先为一切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宗本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唯识宗祖窥基大师在《阿弥陀经通赞疏》中云:“净土法门,主要接引二种众生:一是懈怠众生,怯修大法,多诸退屈;二是散乱众生,驰流诸境,指示西方令心专注。”唐善导大师亦在《观经四帖疏》中云:“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花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是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善导大师,世称弥陀化身,上面所说,深契佛意。法门非专为始学大乘(已发菩提心者)之义明矣!

然有引《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知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

窥基大师在《通赞疏》中解释云:“二乘种不生,约报土(实报庄严土)而言。”谓二乘不生极乐之报土,非谓不能生下二土也。故知此语非是概指,乃专对极乐之实报庄严土而言。故后又云:“若论真净报土,二乘不令得居;若论化现净方,四果尽皆得往。”昙鸾大师更在《往生论注》中曰:“此论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桔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桔。”此说甚确。桔子虽然不能生在江北,但江北的果肆中却有桔子卖。此喻极乐自界不生二乘种子,皆是大乘,但二乘亦可往生极乐,而复佛以大悲神力,令其发无上菩提心,回小向大,愈表极乐弥陀不可思议。是以二义不违。因此古德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佛遗教经》亦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学习经论,应依传承,纵无老师,亦应多闻各经,融会贯通,方不致死在句下。否则,“女人及根缺”,亦不能生极乐,有是理乎?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佛皆授记命终定生极乐。佛所授记,又有何疑?历代往生传中记载女人往生者,皆虚言哉?故知极乐无女人,并非女人不能生净土,与前义同。另有古德说,二乘在临终时,回小向大,方能往生;女人在临终时,转女根为男根,然后往生。此全无圣言量为准绳,若果如此,岂根缺者,于临终时亦诸根齐全乎?未见经论有此说,于理亦不妥。

或云,以《无量寿经》乃净宗第一经,其中三辈往生者得皆须发菩提心,经言如是,岂能不信?

当知《无量寿经》现存共有五种原译和四种后人会集本,会集体乃后人依己见而会集,未可凭信。兹五种原译中只有魏、唐二译云三辈俱发菩提心,而汉、吴、宋三译仅上辈或中辈发菩提心,下皆不发矣。如汉、吴二译云:“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檩布施,作诸福德,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安乐国,昼夜十日不断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宋译云:“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发十种心。所谓一不偷盗,二不杀生……等十善业,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皈依,顶礼供养,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此三译所说往生之因,皆人天、二乘之因,如十善、断欲等,其中并无发菩提心之文。至于魏唐二译三辈皆须发菩提心者,灵芝、孤山等诸师谓三辈只对《观经》之上、中品,不摄余品,因《观经》之下品皆未云发菩提心也。此说亦甚符佛意。《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三生俱云:“……乘莲花台,随化佛后,生宝池中,当花开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法要,闻已欢喜,应时即发无上菩提心。”足见下品三生往生彼国,闻法后方始发菩提心(经文俱在),亦即往生前并未发心也。故知《无量寿经》之差异,是因佛说法对机不同,魏唐二译系佛为发心者说,汉、吴、宋三译系佛为未发心者说,此弥显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且极乐之品位亦是无量(发心者品位高,未发者品位低),三辈乃粗分耳!

况且,极乐世界除三辈外,尚有地胎生者,亦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之所共许。谓有类众生,虽作诸功德,求生净土,但不信佛智,不信作善布施后世得福,不信有净土、有阿弥陀佛,如是之人,命终得生极乐边地,虽五百岁中,不见佛闻法,但亦位登不退,永出轮回。如此辈人,尚不信作善得福之世间因果,怎会发起菩提心?(《辨中边论》云:“欲因信有”,因信佛功德、事业无边,而欲成佛;因信发菩提心是成佛唯一种子,方发菩提心。今于世间因果尚无决定信,菩提心从何发起?)却亦得生净土,焉云不发心不能往生?

\

再者,往生传中所说之屠夫张善和,生杀牛,临终见牛头人前来索命,幸遇善知识告之念佛可得救,彼即念佛。顷刻云:“牛头人不见。”又顷刻云:“佛来矣!”即撒手往生。观此众生,临终恶果成熟,自救不遑,岂能发菩提心救度众生?

综上所述,但有信愿持名者,无论凡愚圣贤,傍生异类,无不得生净土,非必发菩提心方能生也。此全赖弥陀大愿,普令一切,同于现生,得出轮回。但愚意非为劝人不发菩提心,只是明确何为菩提心,及法本相,只有明确以后,方能依自根性,励力熏生大菩提心。佛言一切法皆因缘生,菩提心亦不例外,决定无有自然生之法,故应努力学修菩提心之缘起、资粮,方可渐次生起菩提心。另有阿底峡尊者所传之菩提心修法,有缘者当探求修之。(在汉地,四川清定上师及浙江三门高枧多宝寺智敏阿阇黎有此传承修法)。今回向云:我写此文,以报佛恩,凡有见闻,发菩提心。如法学修,同登净域,如来圣教,日昌日盛。(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成语名称以言为讳成语拼音yǐ yán wéi huì成...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成语名称以虚为实,...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成语名称以言取人成语拼音yǐ yán qǔ rén成...

以蠡测海 以蠡测海

以蠡测海成语名称以蠡测海成语拼音yǐ lí cè hǎi成语...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