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学佛点滴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9 09:38:40
1.真正的出家意思是心超天地万物外,真正的出家是对存在的本质有洞察的能力,真正的出家是指对人类有无私的悲心。2.古人说,“世上无尽伤心事,不入空门哪得消。”我的体悟是这样:空门,在此非指遁世的出家,而是指法尔如是,诸法毕竟空。3.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淡泊、刻苦修行,所谓出家,只是从‘搬’到另一个“家”而已,何曾出家。4.—个人必须具备怎样的人格特质或是心理准备才能够出家?首先,必须“应做已做,应办

1.真正的出家意思是心超天地万物外,真正的出家是对存在的本质有洞察的能力,真正的出家是指对人类有无私的悲心。

2.古人说,“世上无尽伤心事,不入空门哪得消。”我的体悟是这样:空门,在此非指遁世的出家,而是指法尔如是,诸法毕竟空。

3.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淡泊、刻苦修行,所谓出家,只是从‘搬’到另一个“家”而已,何曾出家。

4.—个人必须具备怎样的人格特质或是心理准备才能够出家?首先,必须“应做已做,应办已办”。就是说他应该负起的责任都已经做到了,没有亏欠别人,也没有未了的责任;譬如说,没有贫困的父母亲需要他奉养,没有幼小的小孩需要他继续养育。换句话说他自己孑然—身没有亏欠别人,这样的情形他的责任与义务已经告—‘个段落,这样的情形他便具备出家的第一个因缘。第二,就是他要有悲心。出家要干什么?出家不仅是为了自己出家学道,还希望能够把好的东西传给别人,要有此种菩萨心肠。如果,有这样悲心的话,那么他具备出家的第二个因缘。第三,很重要的就是——他必须要先具备一个基本的人格。为什么需要具备基本成熟的人格呢?因为出家不是为了自觉而是觉人,自觉与觉人通通是为了要学习一个圆满的人格。而圆满的人格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基本人格的基础上;这些基本人格很重要,自己要先培养好,培养好不仅不会有辱僧团声誉的言行,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去拣择善知识。

5.在尘不染尘,心远离三界,谓之真正的出家。就这个意义来讲,绝大部分的现代人,其实就在原本的工作岗位里,就在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里面好奸修行就可以,不需要非得舍弃家庭不可。

6.真正的出家是指禅定个性的锻炼,对物欲的淡泊,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并表现在具体的修养上。例如怎么跟同事相处?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能不能保持清醒、平静的心志?能不能体谅对方是身不由己的被业力所推动。真正的出家表现在如何孝养父母,体谅他们的困难;真正的出家表现在怎么样没有目的的去关爱别人。不然的话,出家只是搬家而已。

佛经上说: “心离三界才是出家。”真正的出家、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在婚姻生活里面体会的;真正的出家是可以在上班当,丰,体会的:真正的出家是可以在炒菜、走路、投入社会、关爱社会里面体会的。换句话说,我认为,人只要能够没有企图的关爱别人,能够认识自己、体谅别人,这个人不管有没有剃头发,不管穿洋装或是印度装,都是出家:如果不能的话,走到哪里都是在家。

7.涅槃是遍一切处的,因为遍一切处,所以修行不需舍近求远。 “安禅何必须山林,灭却心头火亦凉!”一个会修行的人,现在就会修;如果不会修行,出家换—件衣服也不一定能使你的心性改变。不能往身、口、意去净化,出家也等于只是搬家而已,没有真正出家。

8.修行真正的得力,乃表现在“有人的地方”。你如何对待父母、兄弟、妻儿、师友、同事、上司、部属,乃至似乎与你无关的社会大众呢?你在面对这些人和处理繁琐事务时,你的心志是否清醒寂静?你的判断是否客观公正?你的态度是否诚挚尊重呢?当你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和误解,你是否沮丧不安?你是否怀恨埋怨?在这个时候你是否明见:他们也是身不由己受业力所制约?你是否仍然肯定: “虽然有苦的感受,却找不到受苦者;虽然有行为的表现,却没有行事的人”,这一理性的立场呢?

如果能,那么在家、出家都—样好;如果不能,那么想出家好修行,都算是—种合理化的逃避。

9.对出家修行,我们尊重它,也乐观其成,但是要明白,时代不同了,无论就修行的立场,或是整个时代的背景,我们都应该好好地发扬在家佛教:特别是菩萨为了度众生,要“万事与人同”,要“同事”: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要尽量和别人一样,这样一来自己可以好好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就算修行不是很成功,但起码善尽了做人的责任,撇开学佛不谈,至少在做人上是及格的。

10.大乘佛教主张,“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而度之”,在今天,假如佛教的本义是“当相即道”,是“缘起性空”的话,为什么不能够就在士农工商的当中,指导人们去体验佛法呢?

11.现代人修行大都各自在家,但心境上要“住非家想”:身未出家,心出家。

12.合格的出家人给世人做了最好的榜样—有人选择这样的生活。

13.佛教的戒德和律制,不仅是个人修行解脱的基石,同时也是佛教能否长久住世的—个重要关键!

14.僧团依律共住,个人以法为师。

15.修行的原理是由内而发,能不设戒就不要设,戒条愈多愈束缚人心;修行应尽量与轻松、宽坦、无整、自然住相应,除非伤害他人、扰乱大众,否则一切最好顺其自然、减少人为。

16.持戒要注重戒律的精神,而不执着戒律的形式;戒律是由悲心而发,作用是饶益有情,而不是求人天福报。 《般若经》说: “般若波罗蜜是大戒王”,只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利乐有情。”就是持戒。在不违背法律、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可以做休闲活动,使自己快乐、使旁人幸福。

17.守戒的目的为何?彻底言之,是为了使人趣向无我与大悲!这是要依自己的经验来验证的,也就是引导人到快乐的心情、稳定的个性、安详而没有自卑的心境,客观的、包容的和宽广的悲悯心者,都称为有效的戒。

18.“戒”的实质意义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 自己生起真善美,亦使人生起真善美。

19.修行学禅纯属个人之事,我们千万不能为了一己之私,片面抛弃对他人应有的责任义务。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也是学禅者起码的戒德

20.应在满众生(包括自己和他人)愿之中修行。

21.戒律分三种,一种叫律仪戒,—种叫道共戒,一种叫定共戒。有时并不是一定要遵守律仪戒的人才叫修行人。例如《般若经》中说“般若是大戒王”,甚至提到若有人诵读《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等四句偈,比起守戒几劫的功德更大。这些无非强调,戒律只是修行的一种法门,不是每个人都要从律仪戒修起。有人直接透过禅定的修练,在禅悦中自然引生不毁犯戒律的行为;有人守道共戒,他透过智慧的修练,由于自性见的止息,自然没有毁犯。

22.“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乃是任何一位佛弟子的共同旨趣。不过,修行下手处却允许各有不同。

特重戒律的人,会从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着手,久之,戒行圆满,自然得定得慧。偏重禅悟的人,则注目于“一切本不生”的空性,通常会致力于内心直契“止观不二”的境界。一旦狂心歇息,外显身相虽未符合戒相,却必然默契戒律的精神。

\

古德云: “禅以止惑,律以扶衰。”佛教各宗其实相辅相成,吾人固不可执一废百,却也毋须以佛法之右手打佛法之左手。

23.佛陀制定戒律有很多是随顺世间智者的看法,或随J顷世间的善良风俗,它跟宗教修炼未必有直接关联,但由于那是世俗社会共同遵循的伦理规范、价值判断,因此如果有人违背了,虽然不等于违背真理,可是佛陀一样会制止。

24.戒德是个人的事,但律制则是生活公约。佛弟子应遵守当地社会的生活公约,尊重当地社会的价值观。

25.德行是指待人接物的涵养和处世的风骨人品。德行的内容就是起码要做到“先公后私”和“遵守制度”这二项。

26.“坦白”不可令人难堪、难为情;“知足”不可消极偷懒; “持戒”不可顽固傲慢。

27.在佛教哲理上,一般佛教徒的通病是见闻很多,却难有能通达者。为了整治分歧零散的种种见解,一旦人格稳定之后,应当旋即深究缘起空义,直从般若慧下手起修。虽然如此,但是正统的佛教,必然是三学圆修、悲智双运的。希望悟见已经逐渐稳固的弟子,要重新回过头来重视戒德的薰炼,因为它不仅是净化三业、漏尽解脱所需,更是住持正法的凭借。

28.禅对于“情”的锻炼,——般将之归类为戒德——特指个人的道德操守、人品风骨。例如:常行普敬、慈心爱物、质直心柔软、无埋怨无暴戾、不隐过不覆藏、惜情念恩、守信重诺、于人见德不见失、念恩不念怨、堪任难事果敢受苦……等等,它的目的在调和人的性情,使成为有节有骨、有情有义的大丈夫。禅门对戒德的重视堪称第一,甚至认为不学佛无所谓,但一定要学做人。民初太虚大师受禅的影响有“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之说,可为注脚。要言之,禅门对习禅者戒德的要求列为第一,而习禅者亦应以戒德为先,绝无商量之余地。

29.佛法极其单纯,人心却很复杂。倘一个人先具备道基戒行,并且有明眼善知识的指导,那么欲清净法眼、获得大自在其实不难。

30.解脱乃一连串个性改变的过程,无论自修或弘法,都应特别侧重人格的薰习和道骨的淬炼。

31.现代人怎么学禅?我的建议是:先做一个有品有格的人。

32.“修行”即是“修正身口意行为”:“修行”应该首先从学做人,学做一个智、仁、勇兼备的君子开始。当学佛的人愿意切实去做,从已知的鄙劣身心改造起,则他心中将充盈踏实感,他身边的眷属、同事、友人,也将感受并称叹信仰佛教对人的实际益处!我说,此人是大乘佛教根器!是善学佛者、善修行者1

33.佛的境界好像一千公尺的高山,我们想爬上一千公尺的高山,可以先从三百公尺的做人的道理开始。一个人做人做得很好,他可能学佛也学得不错了;可是,一个人如果连做人都做不成功, 却说他修行境 界 很高, 这里面恐怕就有 问 题了。

34.善根跟善良是不一样的,密勒日巴曾说: “一时生起的信心,跟累劫所生的信心,表面相似实不同。”为什么?因为一个是“一时”所产生的信心,一个是长久以来所累积的信心,这己变成“信根”了。善良也是一样,三、两年来所培养的善良,跟从小到今所形成的“善根”表面相似实不同!佛教为什么讲“善根”? “根”就是已潜入骨髓里面的,这个人不管环境多么恶逆,善良的秉性依然在。 “善根敦厚”是唐宋时,禅风得以兴盛的重大原因。

35.什么是道骨?举现前的例子来说,预备当禅师的人,在禅堂上首先要受得起棒喝。一般学禅的人,并无法接受无理的折磨,总是先要求别人(包括他的老师)有理,他才要讲理:别人对他好,他才要对别人好。其实这是凡夫心。以这种凡夫心学禅,永远不可能有收获。

36.我们一定要重视人情义理,要重感情,要念别人的恩,要有节有骨!为了真理要放弃既得利益,要坦白,在真理面前不能再为了保护自尊,而死不承认;要守信重诺,不要轻易地批评朋友,不要轻易地答应别人,如果答应别人就要做到。要将人情义理做好,不要随随便便的。因此要坚定地站在重视人情义理的立场,这是包括在善根的范围里的。

37.由束缚到达解脱,不可缺乏“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38.什么是佛法的第二义、第三义?第二:义、第三义,可以泛指戒德、定力和空性见,除非一个人先端正人品德行,具备基本定力,以及深信深解苦、空、无常、无我义是修行人最终的皈依处,那么方才可以和他切磋佛法第一义的问题。

\

39.一个人如果没有皈信三宝,具备敦厚的德行,那么听闻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慧法语,将易成为“恶取空者”!也就是拨无因果,肆意妄为的佞人。

40.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开悟,一般人并不了解,也不一定很在乎,但最主要的是你要有基本人格。换句话,就是你这个人有没有人情义理?有没有具备慈悲心?有没有具备爱心?诚不诚实?理不理性?能不能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能不能放下不应得而得的利益?我觉得一个人,真正让人尊重、感念的是人格,而不是悟不悟。

41.具有雄健精神的修行人,他效法天行健而自强不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处所之下,都会不断自我策励,充实生活的技能和生活的智慧。不能先成为具备阳刚性格的人,是没有资格窥探佛法第一义之奥秘的。

42.有理性、定力与时间去思考,人会有高超的智慧。

43.无论要不要学禅,或者有没有信佛,有三件事最好做到:一、 恪尽职责、履行责任义务、善待周遭的人,特别是属于你责任、义务范围内的眷属。二、 做一个具备理性、民主、宽容、客观、平权,并且能够独立思考的现代人。三、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淬炼平静如水的定心和刚硬如铁的意志。—个人如果先做到以上三点,那么无论选择哪一种宗教做为自己的信仰,或者深入修习哪一种禅法,都将会很容易获得真知灼见的智慧。(信息来源:摘自《寒山寺》)

编辑:纤尘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成语名称以言取人成语拼音yǐ yán qǔ rén成...

以蠡测海 以蠡测海

以蠡测海成语名称以蠡测海成语拼音yǐ lí cè hǎi成语...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莛扣钟 以莛扣钟

以莛扣钟成语名称以莛扣钟成语拼音yǐ tíng kòu zhōn...

以莛叩钟 以莛叩钟

以莛叩钟成语名称以莛叩钟成语拼音yǐ tíng kòu zhōn...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