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学诗浑如学参禅——由作诗到谈禅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9 09:37:32
幼嗜读,尤喜古文古诗,虽不能尽解,亦饶有兴致,故至今尚能暗诵,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还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及近人“白头乌哭屋梁月,此是侯门彼佛宫”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佳句。到了成年,先是学医,做实验,作临床大夫,显微镜里、手术刀下血淋淋的真实,还有听诊器转输

幼嗜读,尤喜古文古诗,虽不能尽解,亦饶有兴致,故至今尚能暗诵,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还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及近人“白头乌哭屋梁月,此是侯门彼佛宫”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佳句。到了成年,先是学医,做实验,作临床大夫,显微镜里、手术刀下血淋淋的真实,还有听诊器转输过来的心脏跳动的声音,都不容许我有太多的遐想;而后,虽然回到了文史学界,却不得不着眼于史实的考证,沉溺于灰色的思辩,与追求诗情、诗意、诗境的浪漫也就越来越远了。不过总算没有忘却,无论是在偏僻的乡里,还是在嘈杂甫定的城区月色中,医疗工作成功的欢娱,乃至个人情感的失落,都会引导我对幼时记诵之诗的缅怀。在我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承担了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的国家项目,有幸又与诗结缘,专节论诗与禅,强调在严毅的理学家援禅入儒的同时,浪漫的诗人则引禅入诗,以诗谈禅,表现出尚理、以意胜为特征的宋诗新格局。拙著以禅为大众化的庄老哲学,颇有争议(当然更是因为历史与传说的辨析),除了让我更加谨慎外,也并不介怀,但被前辈视为宋以下的文人禅,应当说切中肯綮。近来忙里偷闲,以韵语酬对,从批评中也意识到此点,意识到在我的潜意识中对宋诗、清诗的偏爱。

居湘数年,识人有限,但地杰人灵,还是教我充分感受了湘水孕育的豪迈与风雅。张红小姐,专攻诗学,且性情中人,非兴之所至,决不付诸笔墨。因参与其论文答辩,亦有一段师生之谊。我在大洋彼岸作访问学者期间,曾收到其问候信一封,短短不足两页,但见才情飞扬,信如诗矣!今年春,其报考沪上博士,我有一联赠之曰:书剑寒窗麓山雪,蟾宫折桂浦江春。自然事遂人愿,远离湖湘,师从名门。一夜,电话中传来她的声音,说导师要求她们写作古诗,有七律一首,欲送我一阅。次日于网上收到她的信与诗如下:

麻老师尊鉴:

岁末天寒,一切是否安好?腰疾腿疾该没犯吧,注意御寒保暖,多保重!

在上海的日子挺自在舒畅,充分感受了吴中风雅,江浙文盛,上海雅士雅兴雅趣倒触目可及,也可爱可喜,但还是少了点浑厚和汪洋,所以对比之中感慨多多,眼界阔了,肯定比前懂事些了,更懂得欣赏珍惜些过往人事。我现在研究的是魏晋一段的人文,特喜那种深情唯美妙赏玄思的人格风流,导师师兄们都浸染很深,想来生在竹林七贤的故乡的麻师,更多一段天然神采,我曾以“清贵”二字点评,现在知清正、清通、清峻、清虚都是那一段名士的美学趣味和人格品鉴,看来还真妙合。几次说与导师师门听您的名言名对逸事,都得会心之笑,激赏之叹。只可惜难有机缘一会。

我的诗还拙得很,见笑了。

秋末感怀

霜落城中万户寒,秋风肃肃重门关。

燃灯握卷清入骨,有雨敲窗寂成禅。

满院梧桐今夜老,高楼翠袖天涯单。

人生一寄流年逝,红枫落尽梅欲攀。

忙乱中的我,读诗又引起诗的兴致。尽管我的诗品位不高,可以说尚在龚自珍嘲弄的“春风杨柳三月天”的阶段,但这诗还是给我一种清通、脱俗,婉约而教人耳目一新之感,虽然多了几分柔媚。其中颔、颈两联,特别是“燃灯握卷”四字更耐人寻味不已。是日应邀赴南昌马祖道一国际禅学会议,下午4时许,提前结束禅与基督教对话的教学,匆匆赶赴车站。正点到达南昌当是夜里11时前后,故也难以入眠,在车厢内摇曳的灯光中难免浮想联翩。车过庐山,漆黑的夜空似乎一轮明月,映照着山上的枫,以及摇动着枫的风……我又陷入了对来诗的遐想:黄浦江边,校园夜色,冷雨敲窗,淅淅沥沥,柔和的灯光与手握书卷的身影,似乎消融了沉寂的夜;人在倾听,人在思索,人在探寻,人在感悟!“有雨敲窗寂成禅”,从学理的角度上讲,我是不赞成禅寂联缀、寂禅并称的,但就诗意和美的表述而言,这里显然折射出作者心灵深处的追寻与寄托。

与会者被安置在滨江宾馆,顾名思义,自然濒临赣江,王勃为之作序,并因之光耀后人的滕王阁近在咫尺。园中下则青草铺地,上则白云蔽日;江风扑面,曲径通幽,即使听不见“鱼舟唱晚”,“雁阵惊寒”,看不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可牵动情思,让人生出无穷的遐想。那实在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次日晨,我们乘车至佑民寺,那里更是一块闹市中的净土。会前,由韩国茶艺学院和地方上作禅茶表演。中方出场的是三位尼装少女,她们神态安详,气若幽兰,动作柔媚,伴着轻曼绵长的古乐,舒缓连绵,若有若无,意味隽永而不可言传,给人以纤尘不染,如闲云野鹤之感,仿佛置身于古时深山白云中的尼庵……如此诗、情、境机缘俱足,我也就忘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步其韵而和诗一首:

盈盈飞雪梅蕊寒,瑟瑟北风柴门关。

挑灯颔首难入梦,推窗窥月亦成禅。

樱花铺径红颜老,倩手煎茶丽影单。

人生一寄如逝水,尘缘涤尽无欲攀。

会议结束当晚,主人又邀杜继文、何劲松先生与我茶室品茶。我们于茶道孤陋寡闻,我虽嗜茶,实不敢说品,也就是“饮”耳。几杯工夫茶入口,加之茶室悠闲的气氛,杜先生以“升平气象”一言蔽之,平淡之中,颇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安思危的情怀。此情此景,虚云法师自挽联便奔来眼底,无意之中浮起沧桑之叹:挑灯无梦,望月兴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歌舞升平固然是好事,巧取豪夺,追名逐利却实在是人生之大忌。君不见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但求钱袋鼓,甘心真性亡。惟有制驭利禄之心,涤尽尘缘,才能“放下即是”。这正是禅学天马行空,游行自在的境界,也是诗的情境、意境,或者说忘言之境。

孰料,自以为是的诗,被我的学生们众口一词,批评得一钱不值。雕琢、杂错、顺口溜,并以“酸”一字以蔽之。虽然难堪,但我相信他们说的是真话,所以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省,希望能在自我检讨中把握并缩小差距。当然,我也并未因学生的批评而自暴自弃,反而唤起我探究诗律、诗意、禅诗、禅境的兴致,尚存的自信也要我征询更多的行家里手。其中,电函专究禅诗的吴言生博士(所著禅学三书新近由中华书局推出,其一即为《禅宗诗歌境界》)曰:“吴先生是禅诗专家,前有人撰七律一首,自觉有味,亦不揣冒昧,以顺口溜(我的学生批评语)和之,一并奉上,聊博一笑耳。”吴教授不仅有信,而且以和诗一首并复。信中激赏之词自然是朋友间的礼数,不足为据,但其诗确实不俗,遣词造句若行云流水,理致深邃而不虚玄,他说:“大作情思宛转,颇有风致。走笔续貂,以博一笑。”诗云:

\

冰雪诗情入骨寒,清风拂面叩柴关。

生平俯仰浑如梦,对境无心即是禅。

恒水逝流山川老,繁华脱落影形单。

空花佛事殷勤作,绝顶须弥努力攀。

诗下有注,曰:“恒水逝流,容颜衰老。真如自性,恒常不变。见《楞严经》;《涅槃经》:“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禅林习用之;空花佛事,水月道场。

读罢和诗,反复寻味: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回首生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魏晋的深情和禅意的通脱,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而恒水流逝,繁华落尽,对境无心,绝顶须弥,不仅道出人世沧桑,而且充分表述了禅学不落两边,奋然前行的超越精神。这里有唐诗的情采,更富有近代思想家引禅入诗,以佛用事的人生哲理。欣赏之余,兴致倍增,我也就由诗入禅,更加注意禅与诗在抒情、说理、达境诸方面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亦将此诗发张红小姐。张复函又让我一喜。她除了对吴的步韵称道有加之外,还说:“您的诗禅趣较我的浓得多,且沾染才情,流展性情。您的学生评诗落于以唐诗为范,只求情韵与浑成,不知诗有别调。现在我倒越来越觉得中只有‘云水襟怀’才有秋水文章,倚风自笑、风流自赏才会有不羁笔墨,性情精神是第一位的。您的诗,字,文章,都有不俗,大约正源于此,所以您应充分相信我非妄言您的诗意了。”

\

当然所谓喜并非由于她对拙诗的夸赞,而是教我联想起“文人禅”的评判。张也曾在电话中转述一些人的看法,认为我的诗走的是宋诗、清诗的路子,说理胜于抒情,而以意胜,这无疑与我对禅的诠释有关。事实上,禅之一字源自《庄子·寓言》篇,其于相离相,于念离念,不落两边的超然精神,也是庄子思想的浸渍,“是任性逍遥、玩习老庄的中国知识分子,假佛教之名,对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的重新整合并予以大众化的阐扬”。因此可以说禅是纯粹中国化了的文化,是大众化了的庄、老哲学。禅就是文人禅!正因为如此,以绮语为十恶之一的佛门弟子,诗才辈出,与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诗词酬唱,把禅、诗融为一体,合情之情,合理之理,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由此观之,文人论诗,诗通于禅,所谓“学诗浑似学参禅”,作诗“须有悟门”;僧侣谈禅,禅形于诗,所谓“心含造化,言舍万象”,要在意境。诗人钟情于“悟”,如吴可读诗“多谢喧喧雀,时来破寂寥”,初不解其妙,“一日于竹亭中坐,忽有群雀飞鸣而下,顿悟前语。自尔看诗,无不通者”;禅僧精妙于诗,“斗千红万紫于三寸枯管之下”,又如月庵果禅师改“会得风松元无外,始知江心是吾心”为“会得风松非物外,始知江月即吾心”而徒增“眼目”。凡此皆可见诗通于禅,禅蕴于诗。古人云“是山皆有寺”,我言“吟诗必有禅”。禅、诗其间不能一寸,恰恰说明,禅正是藉心领神会“悟”的方法,实现“境与意会”、超然物外、游行自在,终至于对自心终极关怀的意境,也就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文人“禅”。

珞珈山的夜,也算得上闹市中的净土,窗外岁末最后的一次满月,显得尤其清冷。清冷的夜里我的脑子更加清醒:有雨敲窗,推窗窥月,烘托出的恰恰是持续响动的寂寥,充盈亮丽的黑暗。正是在如此不可调和的对立的外境中,追寻着内在的自我,寄托着对有限之外无限之境的关怀。那么,对境无心,原本佛门习语,用在这里,又显出吴博士对禅的熟稔。什么雨啊,月啊,声啊,光啊,全都在无心之中消融,所谓“唯识无境”者。当然,无心实际上是自心对外境的超越,是对人类最佳生存状态的终极追求。“绝顶须弥努力攀”说的正是无心超脱与努力攀援的对立统一,也是近代人间佛教所推崇的菩萨境界。攀,不攀,再走向攀,诗意之中,亦可透见对禅境的不同理解与认识的循环或深化。我又致函吴博士说:“接信读诗,自愧不如,慨叹之余,即发上海,亦称道不绝,赞大作得禅之妙道,丝丝入扣,深入浅出,才情并茂,走笔如行云流水。无论是平仄、音韵、意蕴、用典都不让古人。与她的柔、我的拙相比,大作意境尽在不言之中。”吴复信如次: 顷接大札,深感惭惶。涂鸦之作能入您法眼,不胜荣幸。虽然拙作不足以当你的雅誉,但您对诗词有如此精深的见解,确实让我感佩不已!(拙作“山川老”的川字,应当用仄声,改为岳字即可。匆匆写就,未及细检,重读方觉有误,抱歉抱歉!)

本以为那位写诗给您弟子是一个男生,故觉其诗儿女情长,风云气少,故未敢置评。读罢赐函,方知原为咏絮才女。再读其诗,方知其柔婉妩媚之气,乃当行本色也。

自赵朴老往生后,佛教界能写诗的据我所知只有净慧法师,2001年11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柏林寺时,净慧法师就作有四首绝句,第12期的《法音》上刚登出来。在佛学研究界,黄心川先生有渊澄岳峙的风范,方立天先生有闲云野鹤的格调,楼宇烈先生有羲皇上人的气象,性情中人比比皆是。但在略为年轻的一辈学者中,除了您之外,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的缘故,目前还没有发现哪位先生有诗歌方面的创作。而实际上,古代禅师和研治文史者,大多是写诗的高手。

信稍长,仅录谈诗部分。不用我说,吴博士对字句平仄的推敲,足见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和专业水平。从“对境无心”,到“绝顶须弥”,深入浅出,不仅诗味隽永,而且勇猛精进的任事精神溢于言表,与之相比,我的荡涤尘缘无疑流于虚玄。不过,我更多想到的是,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是重情还是尚理,无论是柔媚还是雄浑,是寓意高远还是畅晓如话,诗与禅其间不能一寸。它们不仅以诗传情,藉诗言理,而且情理之外尚蕴涵着不可言说,却让人心领神会的灵犀之境。情、理、意、境混融一体,诗也如是,禅也如是,难怪鲁迅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手中有三件宝贝:除《论语》外就是《金刚》与《南华》。庄、佛结合无疑是中国禅学,或者说文人禅的文化基石!如今社会不仅打破了封闭的地域,而且打破了封闭的时间与空间,原来的无限变成了有限,现在的无限距我们尤为遥远。人们更重视的是现实的利益,和个体生存的价值,争分夺秒的生存竞争迫使人们无暇顾及终极的意义,也就缺了点取之不尽的深情,缺了点心驰神往的意境。不止在学界,同时在僧界,作诗自然也就成为奢侈的事了。难怪我的学生视之为“酸”了。我以为,作诗关键虽在悟性,但悟性也是要靠训练的,当然这是文化背景的训练。(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成语名称以规为瑱成语拼音yǐ guī wéi tiàn成...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成语名称以观后效成语拼音yǐ guān hòu xiào...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以蛋碰石 以蛋碰石

以蛋碰石成语名称以蛋碰石成语拼音yǐ dàn pèng shí成...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