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学佛的真正义趣_1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9 09:37:12
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众多佛弟子对于这个问题模糊不清,有的思想见解甚至是错误的。总而言之,一般人学佛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四类:总之,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无有出期,这是最大的苦。故佛陀教育我们,必须了生死出三界,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诸佛如来出世一大因缘。这便是学佛目的。如果我们学佛的目的不清楚,则是南辕北辙。学佛就枉学了!所以认清目标是首要问题。愿诸上善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众多佛弟子对于这个问题模糊不清,有的思想见解甚至是错误的。总而言之,一般人学佛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四类:

\

第一,求消灾免难,保全家平安。这个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好像小孩遇到危险,自然就会求爹喊娘,而当父母的必然要帮忙。诸佛菩萨是众生的父母,我们有灾难,当然要求他。印光大师说:“一切事情都可以念佛求保佑,求得到解决,除做坏事。”《普门品》云:“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所谓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敬爱。”对于这些果报,只要我们如理如法地求,都可以得到。这皆是真实不虚。许多人正是这样做,得到好处,得到利益,故对佛法生起了信心。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诸佛如来度化众生的目的不在于此,这只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法门。佛在经上讲:“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总是先满足众生的要求,然后逐渐引导众生进入佛之知见——正知正见。换句话说,就是先让我们得到佛法的受用,才会对佛法生起信心,进一步认真修学佛法,最后提高对佛法的认识,使我们生起了生死、脱轮回、出三界、成佛度生的宏大誓愿。我们必须清楚明了,求消灾免难并不是不可以,如果把它当作学佛的目的,那就错了。这如同拿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去换一块糖来吃,这是完全没有智慧的行为。

第二,力求健康长寿。娑婆世界的众生受病苦的折磨是随处可见。有不少人因病苦认识到人生的苦恼而学佛、念佛;也有不少人因为念佛,疾病痊愈甚至得到健康长寿。这是什么原因呢?正如古德所说:“一句弥陀名号,是无上医王”,“是阿伽陀药”。“阿伽陀”译为“普去”,普遍去除众生一切病苦,治疗一切疾病。我们希望健康长寿,当然可以,但这不是佛陀度生的本意。因为,你纵然能活到百岁,也不能了生死,出轮回。还有一层道理,学佛的人清心寡欲,饮食清淡,加上戒杀放生的善因,自然获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但是这都不是学佛的终极目标。

第三,力求神通。有一些学佛者,喜欢追求特异功能,拼命学神通,认为这是学佛的目的。殊不知佛门讲把妄想、分别、执著去掉,业障消除,业尽情空,心如明镜,自然能照天照地,无所不见。所谓无碍之神通,心无障碍就是神通。但是,得到神通,并不能了生死、出轮回。邪魔外道以及灵鬼都有神通,虽然如此,却依旧沉沦六道无法出离。历来许多有大神通的高僧都以念佛修行、净化身心才能了生死出轮回,教化众生从不谈神通,总是从日常生活中持戒修行,依照佛陀教诫,依教修行,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同时告诫学人,纵使得到神通,一有贪著便会受害。这是我们应该牢记和遵循的。

第四,为修来世,想下一世能得富贵。这类众生感到人生太苦,想好好修行,积功累德,来生能够过上好日子。这种想法从根本上讲,对生死之苦、轮回之苦还是没有搞清楚。他们虽然感到人生很苦,但并不想出轮回,还想再来娑婆世界享福,如同经中所讲,这类众生遭遇不好,环境恶劣,感到很痛苦。然而这些苦与轮回苦比较而言,就实在太轻了。

从佛法观点来看,众生沉沦在六道轮回里生生死死无有出期,这本身就是一大苦!一般不懂佛法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殊不知佛门常讲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正如同经中所讲“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这说明造六道轮回之因就受六道轮回之果报,特别是三恶道,真是苦不堪言。所谓生死轮回,无始无终,轮回不断,永无止息。我们在过去生中都到过三恶道,因无量劫所种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成熟,今生才得生人道,得闻佛法,这说明一切都是善根、福德、因缘的具足。我们在这一生如果不求生净土,那必然是一世不如一世。因为我们把积功累德、修福修慧当作是来求下世的福报,虽然肯定得到大富大贵,殊不知贪恋五欲,尽情享乐,福报越大,造的恶业也越大。到第三世福报享尽,恶果成熟,就把自己送到三恶道去了。这就是所谓的三世怨。正如同经中所说: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以上所讲四种类型的学佛目的,都不正确,那么学佛的真正义趣是什么呢?那就是彻悟禅师所讲:“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被净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尊奉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也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释迦世尊出现于世,就是愿一切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求生净土。这是诸佛如来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经中所讲:“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为什么要了生死,出轮回呢?因为生死轮回太苦。我们一般都知道人生有八苦,事实上不止八苦,这八苦是基本的,不过有轻重而已。学佛从哪里下手?就从观察人生的苦下手,如当年释迦世尊游历四门,见到众生生、老、病、死等苦,毅然放弃王位及妻儿,发心修道,最后成了一位大觉圣者。如果不知道人生有这么苦就不会学佛。我们要通过观察自己的苦,确确实实了解人生就是苦,这样才会与佛法接近;佛教就是帮助解决一切众生根本苦恼,让我们出离生死苦海的至善圆满的教育。观察人生的苦,还要进一步观察轮回的苦。六道出不了因果规律,修十善、造十恶是六道轮回的业因;而六道轮回就是十善十恶应得的果报,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客观规律。六道中,得人身甚难,失人身容易,所以世尊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绝不是随便比喻,而是佛以智慧之眼观察的事实真相。这说明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读《地藏经》就能了解这一真相,修菩萨行的人,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如同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深宏誓愿,即使是三善道,天道享乐,寿命长,但福报享完还是堕落,并且正因为天道福报太好,只知享乐,不知修学,佛经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说明要知道人生之苦,才能生起厌离心、出离心,进而修学佛法,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大愿。佛陀是在人间度化众生,历代修学的圣者都是在人间修成的,说明天道修行很难,只知享福,福报尽必堕落。然苦多乐少,所谓享福是消福,就是造业。正如能海上师所说:“厚福受享,德性堕落,名誉光荣,我慢加等;养生优厚,病难更多,顺境安适,般若无缘。”结果福报尽,三恶道之业因也随之成熟,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人生一旦觉悟,可以修行成佛,可以了生死脱轮回,反之,三恶道之果报也就现前无遗。

\

总之,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无有出期,这是最大的苦。故佛陀教育我们,必须了生死出三界,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诸佛如来出世一大因缘。这便是学佛目的。如果我们学佛的目的不清楚,则是南辕北辙。学佛就枉学了!所以认清目标是首要问题。愿诸上善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信息来源:摘自《佛陀教育》)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成语名称以规为瑱成语拼音yǐ guī wéi tiàn成...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成语名称以观后效成语拼音yǐ guān hòu xiào...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以蛋碰石 以蛋碰石

以蛋碰石成语名称以蛋碰石成语拼音yǐ dàn pèng shí成...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