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如何忏除业障(净空法师)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5 09:40:21
如何忏除业障恭录自净空老和尚讲演集  一、尽除业障 福慧现前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说得肯定,没有丝毫疑惑。但是,有人求有感应,有人求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大师告诉我,因为他有业障;业障忏除了,必定有感应。我们读《了凡四训》,从云谷禅师与了凡先生的对话就能明白,了凡先生认为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求不到。云谷大师开示:「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

如何忏除业障恭录自净空和尚讲演集

  一、尽除业障 福慧现前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说得肯定,没有丝毫疑惑。但是,有人求有感应,有人求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大师告诉我,因为他有业障;业障忏除了,必定有感应。我们读《了凡四训》,从云谷禅师与了凡先生的对话就能明白,了凡先生认为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求不到。云谷大师开示:「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求成佛都能作佛,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这个太殊胜了,非常吸引人。为什么能求得到?因为自性是圆满具足一切,只要消除业障,则有求必应。

\

  忏悔业障,不论是哪个宗派、法门,都列为最初的重要修学法门,因为有业障就不能进步,不但不能进步,连大乘佛法之门都入不了。

  「忏悔」,忏是梵文,悔是中文,这个名词是梵华合一。忏是陈露先罪(陈述、发露)。以前所造的罪业,一丝毫都不能隐瞒;悔是后不再造,改往修来。我们学佛,要向佛菩萨、向大众求忏悔,罪业再重不用怕,只要肯忏悔,一悔就全消了。

  业是造作,业有善、有恶、有无记。不善不恶,称为无记。业有染有净,十法界中,六道是染,四圣法界是净。染业里面有善有恶,善恶层次不高,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则生三恶道。学佛,最大的事情就是开悟证果,而善与恶都是修行证果的障碍。唯有净业没有善恶,我们称为纯善纯净,善恶两边都没有了才是纯善,才是净业。

  在六道里面,善业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经》,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从这里学起。十善业的细目是《弟子规》、《感应篇》,人人都学《弟子规》、《感应篇》,就是学「十善业道」。学佛先学做人,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学佛?

  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老老实实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决定不违犯,这样能消除我们的业障。恶业少了,烦恼少了,智慧就长,福报也长,真的不求都来。善恶就像明暗一样,暗消除了,光明一定现前;明消除了,黑暗一定现前。善恶是阴阳的两面,只要把恶业消除,善业自然现前;努力修善,恶业自然就消失。

  我常勉励同学,首先把自己内心的根本障碍消除,这叫真正忏悔。何谓根本障碍?世尊把一切众生的业障讲到究竟处,归纳为「贪瞋痴」三毒烦恼,贪瞋痴能生一切恶业。反之,「不贪、不瞋、不痴」,称为三善根,世间所有一切善法皆由此而生,这把根本找到了。

  我们的毛病习气,总是对一切人事物有一个错误的念头--控制;从控制再增长就是占有。这个念头从何而来?从贪瞋痴。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控制、占有的念头,就能心开意解,忏悔业障就能修成功。明知控制、占有是错误的,为什么还放不下?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老师教我们看破、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以为所有一切现象是真的、真有,所以才会起贪瞋痴、控制占有的念头。《般若经》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真的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占有、控制的念头吗?没有了。包括自己的身体,我们都不能控制占有,何况身外之物?

  古大德讲得好:「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新殃就是业障,随缘才能消业障,不随缘就是制造业障,怎么能消得掉?念念在正道,行行在正道,自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自然现前。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人随缘,没有攀缘的心,得大自在。你有攀缘的心,纵然得到了都不自在。比如求财,财得到了,自不自在?不自在,患得患失,苦不堪言。什么都没有,什么也不缺乏,这个日子多自在快乐!有好,没有也好,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就接近自性了。回归到自性,自性是究竟圆满没有丝毫欠缺。这就是诸佛菩萨、一切圣贤修学的终极目标,佛家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真叫得大自在。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希求却求不到。实在讲不是求不到,是他不肯把业障放下,只要能把业障放下,人人求得到。为什么?《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本具的为什么不能受用?因为有业障。虽有业障,性德圆圆满满,并没有减损,只是有障碍不能显露而已。这个障碍就像云彩遮住了太阳一样,所以只要我们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业障就忏除了。

  如何忏悔?真正忏悔不是后悔,后悔无济于事,而是知过能改,后不再造。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夫都有过失,知道过失就要把它改过来,以后不能再重犯。颜回是真正在修忏悔法,孔子对他非常赞叹,说他「不贰过」,他的过失只有一次,同样的过失绝对不会再犯,这叫真忏悔。绝对不是做错事情,在佛菩萨面前求原谅,明天再干,干了再去祷告,这个没有用处,这是假的,不是真修行。真修行,形式上在佛菩萨面前发露求忏悔,忏悔之后,绝不再犯。真正用功夫,要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去恶就善,改往修来。

  忏悔要从最粗最重的地方下手,最粗最重的无过于执着。首先要把自己最严重的毛病找出来,譬如我贪心重,贪心里有贪财、贪名、贪利、贪色,哪个烦恼习气最重,先把这个忏除,比较轻的就容易了,瞋恚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世间法、对佛法都不执着,就能入佛门,入佛门就是入觉悟之门。如果你不肯放下,虽然学佛,不能入佛门,为什么?不觉悟,还是迷惑颠倒。所以,忏悔不能没有智慧,智慧才能消业障。

  智慧从哪里来?最方便的就是听经学教。多听经,多读诵,长时期受经教的熏习,时间久了就起定的作用,定才能开慧。所以我们讲修行,特别是初学,修什么?就是修忏悔,真正修忏悔就是改过。每天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发现过失并把过失改掉,这叫修行。行是错误的行为,修是修正,修正错误的行为就称作修行。错误的毛病不肯改过来,不是修行。尤其戒律,着重在行,出家人最好是用《沙弥律仪》,这是出家人的本分;在家同学则用《弟子规》。如果出家人修行感觉有困难,习气太重,也从《弟子规》、《感应篇》学起。这两门修好了,再学《沙弥律仪》就一点都不难,因为已经有根了。

  忏悔业障,从前无论在家出家,都用「功过格」,这个方法很笨拙,但对于初学、中下根性的人非常有效。「今天,我做了哪些好事、哪些错事?」记下来,善行要加强、要增广;过失,要改掉,后不再犯。

  真正用功过格的人、认真修行的人,三年不能成圣人,也是贤人君子,世间真正的好人。所以修行人不能一天不知过,一天不知过,这一天就空过了,要知过改过,功夫才会得力。真正想修学的人,不能不自爱,不自爱怎么能爱人?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爱戴?自爱是什么?本性本善,心行不善就是不自爱。学佛的人一定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尊佛,这是真正自爱。回归自性,回归到本来佛,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染着,这是真忏悔。

  我们学《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目标就是忏悔业障。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吃亏,中国古人常讲「吃亏是福」,不要怕吃亏上当,更不能有占便宜的念头;念念想占别人便宜,那就错了。能够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不论他是善意、恶意,毁谤也好、侮辱也好,甚至于陷害,我们从中学清净心、平等心,没有怨恨,没有瞋恚,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要心平气和,业障就忏除了;若心还有不平、还有怨恨,就是造业。如果别人侮辱我、陷害我,我们要感激他,为什么?要不是他这样对我,我心中还有这么多烦恼习气,没有发现。幸亏他用这种方式对待我,把我的烦恼习气引发出来,我感激他,否则我如何忏悔业障?如果受一点小小的委屈就很难过,要发脾气、要报复,这是小人,不是君子,怎么能有成就?

  中国谚语常讲「量大福大」,量太小,哪来的福报?没有福,哪来的智慧?古人所谓是「福至心灵」,人有大福,智慧就现前。福跟慧常常有连带关系,真正的福报里面有智慧,肚量大能包容,什么都包得下。人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告诉我们,「爱、感恩」是宇宙的核心。他经过几十万次的实验,就是爱与感恩的那个水结晶的图最美。人是有心而感,水无心而现而应。

  因此,要学包容忍耐,要学习在任何场合不发脾气。发脾气骂对方,对方受害三分,自己受害七分。「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发脾气对自己是最大的损失,现在医学也讲发脾气消耗的能量最大。所以,爱发脾气是愚人,不是有智慧的人,我们一定要自爱,一定要把烦恼习气断除。生活要清淡,顺境不生贪恋,逆境不生瞋恚,这是真正爱自己,身体一定健康长寿。

  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对任何一个人都要尊敬,对任何人心地要清净、平等。别人有困难,我们尽心尽力的帮助,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怎么可以不尊敬?现在他业障太重,显得很愚痴,说不定他一忏悔觉悟,业障放下了,他的成就高过我,这很难讲,所以对人一定要尊重。自己这样做,教人也是这样做。我们有这样忏悔的心,就能把我们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矛盾忏除化解掉。

  宇宙是一体,和谐没有对立。人跟人本来也没有对立,对立是从自私自利、贪瞋痴产生的,根还是在贪瞋痴。没有贪瞋痴,没有自私自利,哪来的对立?这样你才晓得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圣贤,没有对立的念头。

  读经听教是忏悔业障,是帮助开悟、放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是在这么多年当中天天读经、天天放下,哪里会有成就?大忏悔大悟,大放下大成就,彻底忏除业障就成佛了,还没有彻底放下,就是业障没有忏除干净。

  修行的总纲领在哪里?其实这些纲领、原理原则,佛都讲给我们听了,就是改变错误的思想,不再犯同样的过失。李炳南老师以前常常提醒我们「改心」,改心就是改正错误的念头。最重要的,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改过来,起心动念为法界众生、为诸佛菩萨,这是上求下化,求诸佛菩萨加持,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是真正的纲领。我们要念念有这个心,念念有这个愿,这是真正的忏悔。

\

  二、忏除业障 身心健康

  若欲忏除业障,即当即自念无量劫中,由贪瞋痴慢疑,起烦恼怨恨怒,造作诸恶业,障蔽真性。今当清净三业,于诸佛菩萨大众前,诚心忏悔,不敢覆藏。

  「自念无量劫中」,不只是这一世,我们有过去世,过去世还有过去世。自从我们堕落到六道里面,不知道生死了多少次,无量劫来,由于贪瞋痴慢疑,起烦恼怨恨怒,造作种种恶业。贪瞋痴慢疑,这是根本烦恼,是所有一切罪业的根源。这不是这一生学来的,是与生俱来的烦恼,生生世世带来的。而且,每轮回一次就会加重一些,所以这个业因很严重,也非常麻烦。

  因如果没有缘,它不会结果。缘是什么?缘就是--起烦恼怨恨怒。「烦恼怨恨怒」,不是与生俱来的,有贪瞋痴慢疑就会勾引起烦恼怨恨怒,造作诸恶业。恶业障蔽真性,使我们不能明心见性。不但是障蔽真性,严重的还叫你生一身的怪病。

  烦伤肾,得肾病;恼伤肺得肺癌、肺结核。怨伤脾恨伤心怒伤肝。这是讲你生病的缘由。贪瞋痴三毒烦恼,不但障碍自性,障碍你的智慧,障碍你见性,同时也给你带来疾病。

  佛教人一入佛门要持五戒,有道理!五戒能治病,为什么?不杀生,心地慈悲,慈悲心养肝,不得肝病,这是不杀生的好处;不淫欲,养心;不妄语,养脾;不偷盗,养肺;不饮酒,养肾。所以,五戒十善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多好处。

  现在我们要忏除业障,首先要清净三业,于诸佛菩萨大众之前,最重要的是大众,在同修道友之前,诚心忏悔,不敢覆藏。

  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首先想到有没有愧对父母,愧对父母是不孝。再往远推,有没有愧对祖宗,这都是属于孝道。愧对祖宗、愧对父母,你的头上就会长病。那是我们的上人!

  要多反省,在家庭里面,丈夫能不能对得起妻子?能不能对得起儿女?做儿女的,能不能对得起平辈的兄弟姊妹?对得起家里面的长辈?在学校能不能听老师的教诲,认真学习?这是指做人方面。

  对事,利益自己的是小事,利益大众就是好事。如果这桩事情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安定和平有利益的,就是更大的好事。我们应该帮助他,起心动念为别人,不为自己。

  为别人才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没有不造业的。业是怎么造出来的?罪是怎么得来的?病苦是怎么得来的?三途果报从哪里来的?都是覆藏、掩饰自己的罪过,所累积的业报。

  造作恶事不敢告诉人,藏久了身体就得病。病是花报,花报是现世报,果报在三途,将来变畜生变饿鬼堕地狱,所以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念佛念什么?把清净心念出来, 决定不能记别人的过失,看这个人不是,看那个人不是,你的心里面很骯脏,完全是染污的。我们的心本来是好的良心,我们把良心当做别人的垃圾桶,这是愚痴没有智慧,所以决定不装别人的不是,要装别人的功德,记别人的好处,不记别人的过失。把别人的过失记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就被染污了,就是自己的过失。学着常常看人家的好处,不要看人家的坏处,「礼敬诸佛,广修供养」,才能做到。常常看别人好处,不看别人坏处,忏悔心才能现前,修学功夫才能得力。

  我们要知道改过,先改过,才能修善。如果过没有改,修善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第一要把自己身心洗干净。

  一切众生,内有烦恼怨恨怒,外面有人事物的诱惑,能在这个环境里,不动心,这叫真功夫。真功夫靠什么?靠深信因果。我自己苦,饿死不会堕地狱。我要是不甘心饿死,去抢夺别人的,就得入地狱。你说哪个对?饿死,我不占人一点便宜,德行具足了,不害别人,死了之后生天。如果起心动念,损人利己,无不堕三途的,这事情能干吗?所以饿死事小,破戒事大。

  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境随心转」。自己心要善,言行善,身体就好,什么病都没有。心不善,行为不善,毛病就很多。你要想身体永远不生病,你就永远不要生恶念,你就会永远不生病。现在身体的病很多,要把恶的念头、不善的念头放下,善的念头激发出来,病就好了。身体与我们的念头有密切关系,我们居住的环境与念头也有关系。

  覆讳过失,谓诸众生,所作恶行,讳忌人知,不自发露,无悔改心,是以流转生死也。

  这就是不知道忏悔,把自己的过失掩饰起来,尽量不要让人知道。人家虽然不知道,可是你自己会受良心责备,这也是一桩痛苦的事情。这种恶习越积越久,就会变成病毒,这种病毒也会让你丧失生命。生命丧失不要紧,来生必堕三恶道,那个麻烦大了,真的是死了就不得了,后悔莫及!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发露忏悔,利益无量无边!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成语名称以身报国成语拼音yǐ shēng bào guó...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成语名称以进为退成语拼音yǐ jìn wéi tuì成...

1997年8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8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8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8月30日...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