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大悲咒与大悲观音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2 09:37:49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成为大悲观音    到了宋代,人们对大悲咒有降魔治病威力的了解更为普及, 虽然比丘们有时扮演传布的角色,但诵持大悲咒的人绝非仅限于比丘, 各行各业的人,无论男女,似乎都经常地诵持大悲咒。   千手千眼大悲观音流行的原因  虽然“救苦”与“大慈大悲”在早期都曾用来形容观音,但当《千手经》在唐代传入之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即特别以“大悲”为人所认同,这是因为唐代时中国人信仰祂的风气快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成为大悲观音

    到了宋代,人们对大悲咒有降魔治病威力的了解更为普及, 虽然比丘们有时扮演传布的角色,但诵持大悲咒的人绝非仅限于比丘, 各行各业的人,无论男女,似乎都经常地诵持大悲咒。

  千手千眼大悲观音流行的原因

  虽然“救苦”与“大慈大悲”在早期都曾用来形容观音,但当《千手经》在唐代传入之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即特别以“大悲”为人所认同,这是因为唐代时中国人信仰祂的风气快速流行,而在密教中,观世音菩萨也化现成许多不同的形貌。这位神祇是较晚才传入中国的,但由于三位密教大师(善无畏、金刚智与不空都曾翻译过此经典)致力提倡这样的信仰,以及朝廷的支持,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才能后来居上,并且最后吸纳了其他形貌的密教观音的声名与威望。   在与祂有关的论述和发表的文章中, 玛利亚?瑞丝哈比托( Maria Reis-Habito)比较了赞扬千手观世音菩萨密教经典的不同中译本,以解释婆伽梵达摩的版本为何能获得最后独特的地位,并追溯大悲咒信仰在僧侣与平民之中扩展的原因,且将修习大悲忏仪的动机归因于儒家孝道的美德。虽然她使用来证明上述观点的主要是宋代以后的资料,而这些也许确实可以呈显在忏仪与慎终追远的祭典之间有重要的关连,但是这个论点却无法加诸在宋代及之前的朝代。(1) 我以下将证明,知礼明显地把这个仪式,架构于更广泛的道德重整与提升心灵的脉络中。   小林太一郎( 1983 )在其一篇长而有权威的研究中,追溯唐代大悲信仰的发展,他从范围广泛而分歧的资料中抽丝剥茧,包括僧侣的传记、题铭、绘画记录(不幸的是大部分并没有保存下来)以及诗歌与民间传说,提供了关于这位新的外来神祇受到大众欢迎的生动解释。而从艺术作品的形象与绘画的证据显示,这个新的大悲信仰主要盛行于京城长安,但是也流传到四川。   [高僧的宗教热诚]  每有新的译本出现时,紧接著即会有关于菩萨的艺术展现。(2) 小林认为唐末与五代是大悲信仰的“黄金时代”,他将三位僧侣的宗教热诚视为典型的例子(小林1983:85 )。以持诵经咒、塑造菩萨像与毁损自己的身体来供奉菩萨,用这三种特殊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虔诚,《宋高僧传》中便载有他们的生平事迹。

  ◎持诵大悲咒  知玄( 809-881 )是四川眉州人,他素以广博的佛学素养闻名, 特别是对净土经典的了解,李商隐与其他的文学家也曾赞叹过他。但当他被延请至长安讲经说法时,却因他那浓重的乡音,使听者无法了解。于是,他回到家乡,前往象耳山虔诵大悲咒,据说那里是大悲信仰的中心。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神祇截去他的舌头并换上另一根新的舌头, 隔天早上他起来后,竟然能讲一口流利的长安话(《大正藏》卷五十,页 763C)。   神智( 819-886 )与知玄是同一时代的人, 从十二岁起即开始不断持诵大悲咒,二十岁出家为僧后,遍游西南地区且以大悲水为人治疗各种疾病,许多人都跟随他,称他为“大悲和尚”。 唐宣宗大中元年至十一年( 847-859 )间,他到长安治疗宰相裴休的女儿,她正被鬼魔附身,经神智持咒七日后才得以平复(同上,页 869C )。   ◎塑像与毁损身体来供奉菩萨  道舟( 863-941 )原是一位音乐家,他唱诵佛曲的微妙音声远近驰名, 因虔诚信仰大悲咒,他以自己的血绘制菩萨的立像。 僖宗中和二年( 882 ),值黄巢作乱占领长安时,他截断左前臂(肘与手腕之间)并烧掉它,来供奉观音并祈求和平;而在代表村民祈求时,他也割下左耳。由于他的虔信,当他七十八岁圆寂时,身体并没有败坏,看起来就好像是入定一般,后来人们将他的身体上漆,制成肉身。(同上,页 859b )

  ◎抄写经书  当持咒的利益广为人知之际,刻有大悲咒的陀罗尼经幢开始矗立起来,较早的是唐咸通十二年( 871 )在长安的卧龙寺,由比丘洪惟所造的经幢。   敦煌手抄本中也显示关于这种崇拜的证据,收录观音十大愿与大悲咒的《千手经》略本也广为流通。众所周知的《大悲启请》(《大正藏》 no。 2843 )则在有礼拜仪式时唱诵,它经常与《尊胜陀罗尼经》(《大正藏》 nos。 967,971 )一起出现在抄写的书中。   例如, 比丘惠銮所抄写的两本书中即包含这两部经。 一本是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 )抄于湖北大悲寺,文后有回向偈:“愿课诵功德,普及诸有情,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S。 4378 背面);另一本( S。 2566 )也有回向偈:“愿课诵功德,普及诸有情,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惠銮在十九年间一直抄写同样的经文,由于对观音充满信心,他从湖北游历到敦煌,皆以教导大悲咒为己任。唐末,经文与咒语皆传布于僧侣与平民百姓之间, 抄本的制造或代表虔诚的奉献, 或是为了立功德。 (Reis-Habito 1993:127-132 )

\

  [灵验故事的流传]  ◎持诵大悲咒可驱逐鬼神  唐代时,因持诵大悲咒而有不可思议的感应,也出现在短篇故事集中,《广异记》中有五个关于观音的故事,其中一个提到大悲咒的利益。杜德桥将其摘录于下,因为其中的主角并非僧人,这可见当时的老百姓也了解咒的威力且知道如何持诵:

\

  李昕平时念诵千手千眼观音真言,这给予他力量袪除疟鬼。有次当他作客远行   时,他妹妹却生病死了,之后又活了过来,她解释说是有人在墓中折磨她,后   来认出她是李昕的妹妹, 便因为惧怕他的报复, 所以在李回来之前就释放   了她。( Dudbridge1995:182 )

  在经典中有记载,以咒的力量驱逐鬼神是持咒的许多利益之一。事实上,如下面的故事所示,在宋代,关于咒的奇闻轶事大部分是著重于它驱邪的威力。不只平民大众知晓如何持咒,其中有些人也会培养让水变为治病万灵丹的特异功能,像之前所提到的神智和尚一样。除了第一则是关于唐代一位僧人的故事之外,其余的故事都发生在宋代。

  ◎持诵大悲咒可治病  智益和尚是湖南长沙人,俗姓吴。他出身军旅且喜好打猎,有天他抓到一只白龟,将它烹煮而食。突然之间,沸水喷洒而出,溅了他一身,他的眉毛、胡须、手指与脚趾全部掉落,陷入极大的痛苦,几乎濒临死亡,他无法持续工作,变成了一个流浪的乞丐。当他在安南乞讨时,一位僧人看见他,起了怜悯之心,对他说:“你应该忏悔,并持诵我将教给你的大悲咒,假如你勤于念诵的话,你将会有好的报偿。”于是他听从僧人的劝告,一心诵念大悲咒,他的伤势就渐渐痊愈了,手指也再长回来,最后他剃除须发而出家。(《观世音菩萨灵感录》卷一,页 11 )

  ◎持诵大悲咒可往生净土  第二则是有关结合持咒与净土信仰的故事。张抗是宋代的一位读书人,他曾在佛前立誓要诵四十万遍的大悲咒,以求能往生净土。当他六十岁时,虽然有病在身,却仍一心念佛。他将家人召集到床前,对他们说:“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阿弥陀佛正坐在莲台上,我的孙子文儿(三岁时去世)正跪在黄金地上顶礼弥陀。”说完即在念佛声中往生(同上,卷二,页 8 )。

  ◎大悲水可治病  而另一则是关于大悲水的故事。门下员外郎吴宏之妻吴氏,虔信观音而且经常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她在一间清净的小室中备有几只装水的瓶子,且手持杨枝念诵大悲咒,她看到观音放光至瓶中,那些经常生病的人喝这些加持过的水就痊愈了。这些大悲水可以保存很久都不坏,冬天时甚至不会结冰,人们因此都称她为“观音院君”。她的两个婢女修持净土法门,其中一个特别精进,有时一整个月都不吃任何东西,每天只喝一杯大悲水(同上)。   巴特哈( Barend J。 ter Haar )注意到洪迈( 1123-1202 )于宋宁宗庆元四年( 1198 )编成的《夷坚志》中,有关持诵经咒、佛号的故事是很普遍的,合计有四十九个有关持咒的故事与十二个关于念佛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持大悲咒的有十一个,念观音名号的有七个。持咒的七个故事是用来驱逐恶鬼,其他持咒二个或念佛号的五个故事是为了治病。观音两次以僧人的身分出现,在其中一个故事中,祂持著锡杖与●瓶,另一个故事则对祂没有任何描述(同上,卷三,页 1441 );两次是化现穿白衣的老妇(同上,卷一,页 88,89 ),而其他的并没有提供关于观音性别的讯息。由从事这些宗教活动的人来看,总计在六十一个事件中,三十四件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二十五件则是宗教专业人士,如僧侣、道士及巫师等,其余二件仍不确定。

  大悲咒的利益

  到了宋代,人们对大悲咒有降魔治病威力的了解更为普及,虽然比丘们有时扮演传布的角色,但诵持大悲咒的人绝非仅限于比丘,各行各业的人,无论男女,似乎都经常地诵持大悲咒,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会自动地向它求助的原因。其他与大悲咒有关的信仰,例如大悲水有治病的功效,或是诵持大悲咒能往生净土的说法,也变得十分普遍。然而,并没有证据显示任何人曾使用《千手经》中所提及的密法,而达到精神上的解脱,或解除生命中的困境。大悲咒独立于《千手经》而存在,一般人可能相信大悲咒是对抗所有邪恶的神咒,但可能不知道它与观音有关。

  【注释】   (1) 玛利亚?瑞丝哈比托( Maria Reis-Habito )引证了德辉在元顺帝至元四年( 1338 )所著的《敕修百丈清规》,其中规定在和尚忌日与开山历代祖师的纪念法会上,要诵持大悲咒。 她也引用编纂《观音慈林集》的弘赞( 1610-1680 )的生平记述,来点出拜忏的强烈动机是来自于为了祭拜祖先与克尽孝道。她所摘录的生平事迹是弘赞所著《观音慈林集》的后记:“赞甫二九,而二亲邻亡,每诵蓼莪,空惭乌鸟,闻说持斋,能资冥福,遂断荤膻。未三载,阅坛经,便会宿怀,知人能作佛,即舍家趣于非家,冀立身行道,以益先灵。虽晨夕代为礼恳,及逢盂兰必荐,而中情耿耿,愧诚力之未湔。爰于丁酉春,以西洋白毡,绘千手千眼大悲圣像,举高七尺,革除皮胶,而用香汁和彩。仍令画者,日别沐浴更衣,像成罄衣钵资,延集僧众,先为讲释大悲忏法宗趣,次乃三七日修礼。遂感大士身放金色光,手所执青红二莲华,频放白光。缁素咸睹,诚为希有,私衷庆慰,必蒙慈力,度亲灵于上界矣。尔后凡于像前修礼,莲华白光常涌,睹者莫不欣发净信。”在《千手经》中记载,青莲华是指“欲得往生十方净土”,红莲华则是指“往生诸天宫”。( Reis-Habito 1991:49 )   (2) 约在婆伽梵达摩翻译《千手经》的同时,尉迟乙僧在长安慈恩寺塔前画了一幅千手千眼大悲像。在菩提流支译出同一部经(经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身经》)之后,唐玄宗开元元年( 713 ), 成都妙积寺一位魏八比丘尼,时常诵念大悲咒,她年仅十一岁的弟子柳意儿于禅坐中,感应到菩萨于寺中显现。为证明她所说的不假,她便在庭院中撒灰,一天傍晚,确实见到长约数尺的脚印。于是便请了一位画师,将她所见的形像画下来,但始终无法画得相像,有位比丘杨法诚说他可以做到,意儿于是双手合掌仰望,并告诉比丘依她的指示来画,他们共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之后,约唐玄宗开元十年( 722 )左右,在成都造了二百尊的菩萨像, 每一尊都有四十二只手, 同时并将这些塑像画成十五卷图卷。 不久之后,图卷在长安流行,并上呈给玄宗(713-756 在位),玄宗又把它赐给高力士。 玄宗开元元年至天赞十四年( 713-755 )间,名画家吴道子画了三幅大悲菩萨像。 天赞十二年( 753 ),鉴真去日本时,带了一尊白旃檀刻成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还有一幅绘于丝绸上的相同画像,从此观音信仰被介绍到日本。(小林 1983: 39-136 )

  【参考书目】

  Dudbridge, Glen。 1995。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China: A Reading of Tai Fu's Kuang-i ch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ity Press。

  小林太一郎,〈唐代?大悲观音〉,《观音信仰》,速水侑编,东京,一九八三,页 39-139。

  Reis-Habito, Maria Doorothea。 1993。 Die Dharani des Groben Erbarmens des Bodhisattva Avalokitesvvara mit tausend Handen und Augen: Ubersetzung und Untersuchung ihrer textlichen Grundlage sowei Erforschung ihres Kultes in China。 Nettetal: Steyler Verlag。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蠡测海 以蠡测海

以蠡测海成语名称以蠡测海成语拼音yǐ lí cè hǎi成语...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莛扣钟 以莛扣钟

以莛扣钟成语名称以莛扣钟成语拼音yǐ tíng kòu zhōn...

以莛叩钟 以莛叩钟

以莛叩钟成语名称以莛叩钟成语拼音yǐ tíng kòu zhōn...

以螳挡车 以螳挡车

以螳挡车成语名称以螳挡车成语拼音yǐ táng dǎng chē...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