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5)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0-30 09:37:32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5)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5)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

  丑二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分二。寅初劝简略明

  生死是果,属苦谛;欲流是因,属集谛。一切众生,顺乎生死欲流,根随尘转,而起贪嗔痴,作杀盗淫,故流转生死。今既欲脱离生死,自当逆流。然欲逆生死流,必须穷究生死欲流之根源;旋根脱尘,根不缘尘,乃至究竟,至不生灭。如观音菩萨,修耳门圆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次深入,解六结,破五阴,直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谓之返穷流根,至不生灭。此是佛按阿难之请意。

  当验此等以下,是劝简择。根以领受尘境,而发见闻觉知为功用,故名六受用根。此六受用根中,鼻舌身三,以合中知,眼耳及意,为离中知;合知难修,离知易入;而离知三根中,意根深隐难测,眼耳显浅易入;而眼耳二根中,又以耳根为圆通,眼根不圆满。据此,佛已密示耳根,为圆通本根,但不明言,意欲令阿难自验自悟,故劝其当验明此六根中,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以求离知显浅以及圆通之根,作为须修之依据。彼指六根之性,亦即识精圆明,无始以来,由于妄心妄境,互相交织而起妄识,因识分别,作业流转,故曰彼无始织妄业流。佛意是:若能于此六受用根中,选择一圆通根而修,自可逆彼无始织妄业流,以其得依循圆通本根修,与不依圆通根修,其功力日劫相倍,故非选择圆通本根不可。

  佛于前科,既已指出虚妄结处在根,继而又告阿难,六根功德优劣,故曰: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前文云: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但因众生在迷,为境所限,故有优劣。其功德数量,如前所说,随汝阿难,详细选择,于六根中,何根最圆,可作修证之依据,为初学之入门者,然后我再为汝发明,增上进修之方法,令汝速得成就佛果菩提。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文中十八界,兼摄七大,六尘摄前五大,六根摄见大,六识摄识大。十方如来,是统论十方各类之机,十方如来因地发心,得圆自在慧,故于十八界,七大,二十五门,门门皆可入道,并无优劣,无须拣择。但汝等根性下劣,未能于诸法中,得圆融无碍之自在慧,故我为汝等,宣扬六根之功德数量,优劣如前,令汝等得以选择一圆通根,然后依之一门深入。若能入一无妄,则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即可解六结,到达一真无妄之地。所谓:一根收摄,诸根皆歇。故曰: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寅二因疑广示分二。卯初述疑

  阿难问意有二:一是不知何为逆流,二是未明何以一门深入,六根一时清净。众生顺流,向外攀缘,根随尘转,故成业流。今欲了生死,成佛道,当然要逆流而上,收摄六根,外离尘境,内观根性。此即前文:见见之时。亦如下文:脱黏内伏。旋闻与声脱。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等,皆是逆流。又六根用虽相背,但性中相知;故但依一门深入,从浅至深,乃至究竟相应,自令六根,一时清净。阿难一向多闻,此理岂有不知,但为法会初心,故有此问。

\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卯二广示分二。己初就法研破

  须陀洹:译云预流,亦名入流,即预入圣人之流。已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是小乘见道位。第六意识,从此对境不再落分别。金刚经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根中积生无始虚习,指第七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阿难仅证初果,仍须天上人间,七返受生,方断欲界九品思惑。二果圣人已断欲界六品思惑,但仍须天上人间,一返受生,故二果斯那含,译一往来。三果阿那含,断尽欲界九品思惑,无因不感果,不再来欲界受生,故译为不来。唯寄居四禅天之五不还天进修,断尽上八地七十二品思惑,便证阿罗汉果。今佛责阿难,虽证初果,断见惑,然又未知,九品思惑,要因修断。何况,是反显之词,此与我执俱生之九品思惑,尚且不知,何况与法执俱生之生住异灭,四相无明。起信论谓三细中之无明业相为生相无明,见分相分,及六粗中之智相,相续相,是住相无明;执取相,计名字相,为异相无明;起业相,为灭相无明。分齐即四相分际齐限;头数,约细推之,四相中各有四相,头绪纷烦,数量无尽。此境已非二乘所能知之。佛责阿难闻而不修,故断惑甚浅,但断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及俱生法执,犹尚未知,何况伏断。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六根性中相知,不能说六;用中相背,不能说一,执一执六,皆属凡情。今阿难问,云何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正是凡情未泯,故佛令其审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若言六根为一,则其用应相通,何以而今,眼不能闻,耳不能见,头既不能履,足又不能言。六根彼此不能互用,当知六根非一。若然执此六根,决定是六,如我如来,今于首楞严法会中,与汝阿难,宣扬微妙法门时,汝阿难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答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又何关汝身口之事?云何而今,汝口来问义,身起钦承;可知六根互通无碍,不能说六根决定是六。由于用中相背,故非一,性中相知,故非六,计一计六,俱属妄执。是故汝阿难应知,若谓六根非一,而毕竟是六,则应用不相随;何以今日耳闻法,口问义,身钦承?若谓六根非是六,而毕竟是一,则其用应相通,何以汝耳不能见,目不能闻,所以终不应言,汝之六根,元本是一,抑或元本是六。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此佛重为当机,显示六根,非一非六,而所以成一成六之由。由于众生,自无始时来,迷真起妄,依惑造业,颠倒行事,沦替生死,故于圆满湛然,元无一六性中,而有一六义生。若能返妄归真,说一说六,俱属多余。汝阿难今已证初果,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根脱尘,而得人空,虽然六销,但法执犹存,未能亡一。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已二借喻显理

  初四句喻从一成六,下二句喻除六说一。虚空喻湛圆妙觉明心,群器喻六根之相,异空如六根见闻觉知等性。虚空本无相,不可说同说异,因参合群器之中,由群器之形相各异,长短方圆等不同,空亦随器而成方空圆空等异名。喻湛圆妙觉明性,因六根异相之分隔,而为视为听,为觉为察等名差别。此是说明六根,因迷真起妄而有。即经中所云: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除器观空,喻六销,说空为一,喻犹未亡一。安器除器,与空无关;器自更改,空元不动。云何可说,彼太虚空,因汝安器,而成同与不同。由此可知,见空有同异,已属妄见,何况更为虚空,安立是一非一等名,岂非妄上加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以蛋碰石 以蛋碰石

以蛋碰石成语名称以蛋碰石成语拼音yǐ dàn pèng shí成...

以螳当车 以螳当车

以螳当车成语名称以螳当车成语拼音yǐ táng dāng chē...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荷析薪 以荷析薪

以荷析薪成语名称以荷析薪成语拼音yǐ hé xī xīn成语...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