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之三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0-30 09:33:47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之三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只有阿难在很早时已被远地斋主所约请往应斋。别请,是单独请他一人,本来出家人,不能独自外出,尤其在自恣日,这已经是犯规。他因赴远地应供,回来时,又赶不及参加文殊师利菩萨分派众僧,及诸阿罗汉,应供班次。不遑即不及。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上座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之三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只有阿难在很早时已被远地斋主所约请往应斋。别请,是单独请他一人,本来出家人,不能独自外出,尤其在自恣日,这已经是犯规。他因赴远地应供,回来时,又赶不及参加文殊师利菩萨分派众僧,及诸阿罗汉,应供班次。不遑即不及。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上座有四种:(一)生年上座,年龄较大;(二)戒严上座,受戒廿年以上,同时又能严持戒律;(三)福德上座,福慧者圆满;(四)法性上座,已明白法性的道理。阿阇黎,译意是轨范师,堪做众人的师范。阿阇黎有五种:(一)出家阿阇黎,跟他出家,为你授沙弥十戒;(二)授戒阿阇黎,教导你怎样求戒;(三)羯磨阿阇黎,为你忏悔过去罪业;(四)依止阿阇黎,亲近他,依他学佛法;(五)教读阿阇黎,教经文教咒语等。阿阇黎亦具监视的意思。

  本来出家人外出,应该有二人或三人做伴,单独出门不合律制的。最要紧的有上座,或阿阇黎同行,才不易受魔障。如果有真正定力,那么,单独出门亦可以。阿难还没有定力,又无上座和阿阇黎同行,所以途中,独自一人回来,没有人陪他,帮助他,才发生下面著魔之事。不过我们亦要感谢阿难,如果他不出毛病,我们亦无机会听楞严经;世尊亦不会说楞严经,教导我们修正定方法。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阿难独自回来,没有赶上分派,前往斋主处应供,所以这天无人供养,他只得自己托钵,在室罗筏城,顺次挨户求乞。应器,梵语钵多罗,即出家人受食之钵,也叫应量器,应自己能食多少,就化多少,不能过多。按佛制:沿门求食,不能超过七家,如无人供食,当天就要挨饿。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心中希望,最后之斋主能布施。檀是布施,布施者能超越生死,故出家人叫布施者为檀越。不论是净与秽、贵和贱,刹利即刹帝利,翻译做王族,旃陀罗翻译作屠户,即以屠杀为职业,印度贵贱分得很清楚,所以屠户出外时,要鸣铃持帜,不和良民同道而行,故称为微贱种族。阿难因要效法佛菩萨行平等慈心,乞食方法不择卑微下贱之家,一心只是为众生种福,发愿成就一切众生,所求无量无边功德,皆能有求皆应,遂心满意。

  出家人叫福田僧,在家要求福、种福,必须要供养福田僧。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阿难因为知道,以前世尊,亦曾诃责过须菩提和大迦叶,为小阿罗汉。因为须菩提,专化有钱的人,认为有钱的人应该多种福,来生才能得到福报,所以他就舍贫乞富。大迦叶思想和他相反,认为穷人太苦,应该多代他们种福,做善事,使他们来生能得到富贵,如果不帮他们种福,那么,来生岂不是更加贫苦?所以他就舍富乞贫。

  我想大迦叶是专修头陀行,食人所不能食,受人所不能受,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对食物方面,不大注意,故专化穷人。须菩提可能注重饮食,有钱人食剩的东西,都比穷人好呢!

  世尊知道这二位弟子,心里存有穷富的分别,不能普遍行平等慈悲,所以责他们为小乘阿罗汉。阿难非常佩服如来所说,不应该有选择分别的心,而应行平等乞食的方法,世尊是大开方便门,一点都无遮障,还可以消除众人的疑谤,度即度脱,亦即消除之意,使众生没有怀疑和诽谤,大家都生欢喜心来布施。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阿难经室罗筏城隍,古时之城外,都有一条濠沟,隍是城外无水之地,徐步即慢步行过城门,郭门即城门。这时他端严地整顿威仪,有威可畏,有仪可像。目不斜视,耳不旁听,恭敬而严肃,一点不马虎、不放逸,来专修沿门乞食的法门。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

  这时候阿难因为次第乞食,而经过淫室,即是女人卖淫的地方,是很不干净之处。他便遭遇到巨大力量的虚幻迷术了。虚幻是不真的邪术,摩登伽翻译为下贱种,是其母名。此女名钵吉谛,译为本性,意思是她虽堕落为淫女,但本性仍未失。娑毗迦逻译为黄发,是外道之一种,专修一种邪咒,叫先梵天咒,其实他乃冒充是先梵天所传授之咒,令人相信。

  阿难相貌生得十分圆满,和佛差不多。面白如霜,皮肤柔和而细嫩。伽女被他的英俊美貌所迷,即刻求其母,成就他嫁与阿难。其母看阿难是佛弟子,又是出家人,已断受离欲,又怎能与女人结婚呢?故劝女不可有此种妄想。但伽女苦求,一定要嫁与阿难,否则情愿自杀。其母不得已,乃用邪咒,把阿难迷惑了。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阿难一向是注重多闻,不修定力,故他虽已证初果,但定力还不足,终被邪术所迷,而至神魂颠倒,不知不觉便入淫室,伽女就到阿难身边,用手亲抚阿难,眼看即将毁坏他的戒体的时候。

  出家人受戒后,就得清净戒体,这戒体不能毁坏,一旦毁坏,就好像生命断绝一样,所以出家人最重要不可破戒,一破根本大戒就不如死。

  为何伽女对阿难一见钟情?甚至连生命都不要,而只要阿难呢?这是因为过去五百世中她与阿难为夫妻,爱习未忘,所以一见就生爱心,亦是其宿生因缘的种子,使伽女什么都不要,而要阿难做她的丈夫。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佛每应供完缘起,照例要为斋主说法。但这次却是例外,因佛已知阿难被邪咒所迷惑,不能摆脱,在他将要毁坏戒体的时候,即赶快旋归。当时波斯匿王,和长者居士们,都不知道发生何事?为何佛这样赶快回去呢?一定是要发表什么重要的道理吧?大家为了想明白佛法的真谛,故便一齐跟随佛回只桓精舍。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当世尊回只桓精舍的时候,便从他的头顶上,放出百种宝光,每种宝光,都放出无畏光明,亦即大威德光明,这种光明可以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的邪术邪咒。从宝光中又生出千叶宝莲。在宝莲上又有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来宣说秘密神咒即楞严咒。此由化身佛来宣说,表示是密因里之密因,咒王中之咒王,所以楞严咒特别重要。学佛者应该把楞严咒学会,才不虚度此生,如果学不会就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把楞严咒背熟,才不枉费你们从西雅图而来学佛法的诚心,如果学十余年亦值得,因为这确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没有比这更高、更深,切不可失之交臂!阿难已证初果,还要受女难,还得用楞严咒来救他,何况我们是凡夫呢?所以你们一定要把楞严咒学会,如此不但可以了生死,还可以免除魔难、灾祸,救度众生。

  现在讲结跏趺坐公案:结跏趺坐,即盘双腿而坐,先将右腿放在左腿上,然后再将左腿搬在右腿上。

  以前有一位赶经忏的和尚(赶经忏就是超度亡魂,谁家有死人,就专门前往念经拜忏,来超度亡魂),有一天,念完经回庙的时候,经过一乡村,其时天已黑,被一犬追吠,有一妇人就问:谁呀?其夫从窗口一望,便答:噢!是赶经忏鬼!他心里纳闷,为何不叫我赶经忏神仙,而叫我做鬼呢?及行至桥边,天适下雨,就在桥下暂避。同时结跏趺坐,以便休息。忽然看见有二个鬼经过,其中一鬼说:这里有个金塔,金塔里面,有佛的舍利,我们赶快叩头,就会消除业障。于是二鬼一齐叩头,叩了一会,赶经忏鬼腿痛,就把双腿放开,改为单跏趺坐,右腿在上,左腿在下。这时,一鬼说:为何金塔变成银塔?另一鬼说:不管它金塔或银塔,我们依然叩拜。大约过了半小时后,腿又痛,便将两腿伸直。二鬼一见,便说:这是泥巴不必拜。便要打他,骇得他赶快双跏趺坐,鬼又说:咦!又变成金塔,这真是有佛的舍利,才会这样变化无穷,我们还是赶快叩头吧!

  赶经忏鬼心想:原来结双跏趺坐,就是金塔,单跏趺坐,就是银塔,不坐,就变成泥巴,还是要赶快修行啊!从此以后,他就不再赶经忏,而专心一意,埋头苦干,一修便修成功,后来人们取他的名字,叫做鬼逼禅师,如果没有鬼逼他,要打他,他还是拖拖拉拉,耽误时间,不肯修行,被鬼逼后,才肯精进苦修,这是鬼帮忙分开悟成道,故叫鬼逼禅师。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敕是敕令,即命令,命令有大智慧之人,才能救醒迷昧愚痴的人。阿难虽是证了初果的阿罗汉,但定力不足,所以被邪咒所困,伽女所迷,正在最危险的时候,将要毁戒体,幸而未毁,如果已毁戒体,那么阿难便会永劫堕落,很难再修成功,在这千远钧一发之际,佛已知道,就赶快回祇园精舍,即刻结跏趺坐,放光现瑞,顶化如来,宣说神咒,普令文殊师利菩萨,持咒前往救护阿难。在楞严咒里面,有数段是专破外道邪魔,很灵验的,所以楞严咒一念,恶咒便消灭,邪术失灵,阿难如梦初醒,故需提他扶他。奖是奖励,因伽女痴心旧情,故需好言劝导她,奖励她去见佛,因此二人都归到佛处。

  从如是我闻,至归来佛所,叫做序分。序又有通序、征信序、发起序、经前序、经后序等。序分即序述,举出证据;通序即所有经典都有序文;征言序,前面六种成就为证信序;发起序,因阿难受邪术所迷而发起此序;经前序,这段序文列于经的前面;经后序,佛说经典时,根本无此段文,只是阿难结集经时,才写进去,故叫经后序;这是序的名称,虽然不关重要,但研究佛法的人,也要明白这些道理,不然连序都分不清楚,还研究什么佛法?既然要学佛法,就要每段经文的意思,都要明白,都要深入经藏,即钻入经藏里,才能智慧如海。好像这部经是我所讲的,所有的道理,都从我心里发出,能这样设想,则这部经的道理,就能和本心合成一片,没有深、没有浅,只是很平常的事,就不觉得困难了。

  这部楞严经的行文,是最好最妙。比中国之古文观止、四书、五经都好,我平生最喜爱这部经文,本来我想把它背熟,装入肚里,但始终没有时间完成我的心愿,我在香港有一个弟子,名叫恒定,他听我极力赞叹这部经,他就足足费了五年的时间,把楞严经和法华经都背熟,也算不负我所望,你们如果愿意学中文,那么就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能够把楞严经的文法学能,则其他的中国文学,亦可通晓。

  阿难见佛。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文殊师利菩萨,将阿难带回,阿难迷梦初醒,见佛即顶礼悲泣(悲泣是悲至极点,泣不成声,形容人悲痛之极),恨即悔恨,好有在恨字,有恨即有开悟的表现,如果回来不坦白、不悔恨,若无其事,那就是假面具,永远不能开悟。阿难不戴假面具,坦白向佛悔过,恨自己从无始以来(无始即无人能知其开始,亦即最初做人的时候),多生多劫、生生世世,都注重多闻,所以记忆力特别强,但未全道力,没有修定力,才被邪咒所迷,因此殷勤,很诚恳地启请佛开示,请求释迦牟尼佛说一说:十方如来怎样修持,才能成正果,证菩提的道理?从这三种妙定:妙奢摩他、妙三摩和妙禅那,哪一种是最初开始而易修的方便法门呢?

  佛听阿难问这三种定,已知他尚不清楚,不知道成佛的正是楞严定,所以才有以后的种种发问,阿难幸亏有悔恨心,知道错误,知道改过,故经世尊逐一征问和解释,他才易于领悟而证果。

  有人生出偏见,以为阿难一向多闻还要堕落,如此多闻无益,不如不修多闻而多修定力,但这也是偏见,不合中道,中道是不偏不著、不左不右、不前不后,阿难注重多闻,是属偏见,专修定力,不重多闻,亦不能成就,故要学行学解,行解双修,才能济事。我在未讲经讲,已告诉过你们:研究了一个时期的经典,就要开始学打坐,把万缘放下,摒除妄想,全副精神一心一意放在佛法上,不要把宝贵光阴空过,不要说闲话、打闲岔,不要做无意义之事要遵守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专心学楞严经,专心打坐,诚心诚意,行解双修,那就保证你们不会把时间空过。就算不开大悟,亦会开小悟的;如不专心,不守规矩,那就像老大看戏白打工,中国人叫蒙古人为老大,看不懂中国戏,故曰:白打工。希望你们都不要白打工,既然千里迢迢来学佛法,就算我如何辛苦,我都不怕,一定尽我所能,和盘托出,来教导你们。只要你们能得到佛法的好处,我愿已足;不过我是这样说,听不听还是在你们,你们不听,我亦无办法,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但亦可说:你是我,我是你,因大家都是一体,你不阻碍我,我不阻碍你,大家专心共同研究,不管深浅,懂与不懂,就是懂得一字一句,已经得到好处,何况不只一字一句,这代价太高,这机会太好,希望你们不要失之交臂!

  阿难为何已得了初果,终不能抵抗邪咒?因他过去所修,只用心识,而心识是有生灭,不得彻底,用心识思想来修定,好像天台修止观一样,是属于识,而不是不生灭性,要用不生灭性,来修不生灭定,才是真定,才不会被外境所动摇。阿难尽用心识来处事,甚至听经,都用心来强记,这都是识,不是根本办法,因此遇邪便不认识了,修道一定要认清境界,便不为境所转,而能用定力转境,一切善境、恶境、顺境、逆境发生,都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喜怒哀乐,全无动于衷。若轻易为境所转,就是没有定力。要像镜子一样,物来则现,物去则隐,始终光亮,不受染污,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定力、真正智慧,好像镜子光亮,就能彻底明净了。

  妙奢摩他:意为寂静,寂然而静,只是抑止心识,使不打妄想,不是彻底之定,这是佛最初为二乘所说之方便法门。妙三摩:即观照,观照十二因缘,或观四谛法,而修成的定。妙禅那:是思维,用心来思维观想,如修止观。三止三观:观空、观假、观中,本来亦不错,但比楞严正定,则相差太远,禅那亦即静虑,现在坐禅,亦叫禅那。修禅有彻底和不彻底,若用识心来修,训心有生灭,当然不彻底,不能得到正定,要用楞严定来修,但楞严定如何修?如何下手?下面经文便会逐一分释,现在你们好像在深山上,太深太高了,而不知山的真面目,古时有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要走远点,便什么都看到。听楞严经亦一样,要钻入经里,要专心研究,然后再向前走,仔细看,什么密因了义,都看得清清楚楚,才能够如入宝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生受用不完,将来能证楞严佛果,自利利他,还可以教化众生。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就在阿难请问佛定的时候,又有恒河沙数不尽的菩萨,及诸十方,十方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上方、下方共十方。本来依我说:则一方都没有,只是圆的,因地球是圆的,哪里有方呢?但佛经说方,所以就说方啦!我说圆的理由,就不成立,其实世界是一元化,都在大光明藏、如来藏性里,哪里还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是我的见解,或许不对。

  大阿罗汉,不是说长得高大,而是法性大、道德大,阿罗汉上面好像还未讲过,现在再补说一遍。阿罗汉有三个意思:(一)应供:应天人供养,比丘时为乞士,乞士为因地,应供为果地。(二)杀贼:不是杀外边的贼,是杀内边的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杀眼、耳、鼻、舌、身、意六贼。这是怎么说呢?本来眼神很是充足,但因用神过度,眼睛看得太多,就会消耗你的精神。耳也一样,耳朵听得太多,就会消耗你的闻性,所经它们都是偷窃你内心的真宝、无上法宝,不要以为它们是你的好帮手,其实它们偷窃你的无上家珍,这是连钱也买不到的真宝,而你还不知道呢!还经为我的眼睛多好、多锐,看得多远!不知你愈看多,愈消耗精神,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们不丢东西,不耗神消精,老早已成佛了。你们现在还不明白,以为我说的都无理由,但等到你们明白,才知道我说的都是真理。(三)无生:无生就无灭,也不生也不灭,证到无生法忍,不再受生死,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应该做的事已办妥,不再受生死,不再堕落轮回六道中。

  在四十二章经里,佛说:慎无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这都是妄想,汝若相信妄想为真,那么就要堕落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那么何时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佛说:证四果阿罗汉,方可信汝意。要等到证了四果阿罗汉,才可信自己的意思,故未证四果,最好还是要听善知识和明师的教导。

  辟支佛,都很喜欢踊跃来闻密法,大家退归本位而坐,专心一意,静默地听佛所说的圣教。承受即恭敬领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段经文本来是在后面,但圆瑛老法师,认为与前文贯通,故移在此。我亦同意,认为这样行文比较通顺,比较恰当。)

  尔时世尊,这时世尊(即当众阿罗汉,及诸众大菩萨要领受教旨的时候,亦即阿难启识破十方如来,应修何法门,而得正果的时候),在大众中,舒即伸开他的金色臂,而摩阿难顶。摩顶在佛教里是表示慈悲爱护之意,并使其消除魔障,这种爱护是普遍一切众生,不像世间之情爱,只限于男女之间,世间最大之爱,莫如父母之爱,子女不肖,打父骂母,父母还是爱护,比夫妇之爱更深。佛爱护一切众生,则比父母爱子女更深、更大,因为佛之爱是慈悲之爱,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即是除爱护外,还要救度其离苦得乐。

  用手摩顶,亦可说是,以佛光照除其心里之黑暗,使诸恶消除,众善增长,可惜我们生于末世,没有佛来摩顶以消灾难,但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后悔。佛虽然已入涅槃,但佛的法身是遍满十方世界,我们行住坐卧,吃饭穿衣,都在佛之法身里,只是肉眼看不见而已,不过假如能诚心祈求,佛亦会来摩我们的顶。

  佛摩阿难顶后,告诉阿难,及诸大众、大菩萨、大比丘、长者居士,以及国王等:有一种定,名叫三摩提,也叫大佛顶首楞严究竟坚固定王,具足万行,即包括无量无边,一切之禅定,所有十方如来,皆从这首楞严王定,一门超出,而达到最庄严,最微妙之路。你们现在一定要注意,不要分心,不要打妄想,要专心一意,集中精神来听。

  阿难听佛说后万分感动,即起身顶礼,以伏受如来大慈悲心流出来之法旨,恭谨敬诚听佛宣讲楞严密法。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告阿难:你我同气即同祖宗之气脉血统,阿难与佛是堂兄弟。情是情分,均是平均,在情份上,实同兄弟,可以均分天伦之乐,什么是天伦?伦亦轮回之意,父母、兄弟、子女、祖孙,互相轮递,做完子女,就做父母;做完父母,就成公祖,天然的伦常,亦是天合之伦。中国有叙天伦之乐。中国最注重孝道,要孝敬父母,将来子女才会孝顺,如不孝敬父母,则子女亦不会孝顺,故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中国又有二十四种孝故事,如唐湘哭瓜,他父亲有病,想吃甜瓜,但在冬天冰天雪地,怎会有瓜?他就用一粒瓜籽种在地上,日夜伏在上面,哭祷祈求早日长出瓜来,让我可以孝敬父亲,他这种精诚,真的感动了不知是佛菩萨?还是天神?瓜籽终于长出芽来,而开花、结果了,这是他一念真心孝心,而得感应。还有孟宗哭笋,双亲要食笋,他就在竹的旁边哭祷,果然竹笋生长出来,得以孝敬双亲。还有王祥,其母亲生病,思食鲤鱼,当时也是冬天,河水已结冰,无法得鱼,王祥只得卧在冰上,求获鲤鱼,果然不久,冰融而得鲤,其母因数孝心而得鲤鱼,恐为龙王赐,终不敢食,将鱼放生,而病亦愈。不要以为这些事太奇怪虚渺,这皆是一念孝心,真诚而获感应。例如舜因大孝,感动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孝感动天,历史常有记载,所以为人子者,一定要注重孝道,孝敬父母,才能得天伦之乐!

  在美国,子女十八岁便能独立,不依赖父母,父母亦不管,虽然,子女能独立,不依赖人,这是一种好习惯,但有时未免因为年纪小,经验浅,很易误入歧途,被不正当朋友诱入歧途,或被世风染污,现今很多青年人,都不知道家庭的含意,未免太可怜。

  佛问阿难:你最初发心出家时,在我佛法中见到什么特殊境界?才即刻把世间的恩爱舍弃而出家呢?世间父母之恩最深,夫妻之爱最重,能把这深恩重爱之心转过来学佛法,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这段经文中佛问阿难,怎能放下一切而跟佛出家?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阿难对佛说:因见佛有三十二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可查佛学辞典,因时间关系不能详说),殊胜无与伦比,同时身体透明,光辉皎洁,犹如琉璃内映外彻。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我自己心里时常思惟(这思惟就是用识心来想),这种妙庄严相,绝对不是世间情欲及爱念所产生。欲气粗而浊,男女交媾时,气味十分腥臊,脓血杂乱,非常不洁,所以父精母血所造之身体,是不会发生胜净妙明,庄严佛相,紫色金光聚集,光辉无比的佛身,是故我心里非常渴仰爱慕,因此从佛剃度出家。

\

  阿难用思惟即第六识思想分别妄心,来仰慕佛相好,此亦是爱心,舍爱从爱,把一个爱心舍弃,又执著另一个爱心,虽不属情爱,但还有爱心,这与家庭爱无异,所以他的错处,便在不是为佛法而出家,而是为爱佛陀相好而出家。阿难不学佛之智慧德行,修定觉悟,而只要相好,可能过去世中,喜欢著相,爱佛相好便满足了,故有爱心而无定力,他又恃佛是堂兄,将来一定会帮他得定力,但不知心身本不相代,这亦是他的错处。那么是不是不爱人,便讨厌人,什么人都讨厌,不喜欢,要自己独自修行?不是的!修道要不憎不爱,觉得人人都和我一样,平等不偏,你我如一,怎会有爱和憎呢?所以说平常心是道,平等心才合乎道。

  学佛法一定要专心,要得真正定力,一定要把爱心放下,念兹在兹,朝于斯,夕于斯;朝参禅打坐,研究经典,晚上亦如是,不要妄想及说闲话,否则空费时间。希望你们,在这九十天的暑期班里,应尽量用功,牺牲一切,专心一意来研究佛学,参禅打坐,行解双修,到明白时,才得真正智慧,方不枉此一行。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阿难因为喜欢佛之妙相庄严,就舍离世间之深重恩爱,落发出家,当佛住世时,所有比丘出家落发,不必用剃刀,佛只说:善男子,汝今舍俗出家,须发自落,袈娑披身。佛只需这样说,出家人就须发自落,袈娑披身,这是佛用神通,为他们披剃。佛入涅槃后,出家就用剃刀落发,还要到戒坛去受戒。在中国戒坛需要三年,才能受戒,后来因时间太长,缩短时间,用科学办法,改为五十三天,就可受戒,但现在有的要更快,就改为七天,有的更简化,只需三天便可受戒,三天实在太马虎,是不合法的。

  佛听阿难说出家因缘后,便赞叹说:真好,阿难,你是大丈夫,能舍俗出家,但你应该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至今,即是从最初做人到现在,生死连续不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脱白骨如山丘,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都是因为不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常住,不增不减是真心,自性是清净,光明遍照的,但是你们不知道,都把它忘记了!自身虽有无价宝珠,但自己不知道。好像法华经上说:有富家子,舍家远游,父母恐他流浪异乡,穷因无钱,便将宝珠,暗藏在他的衣里。但儿子不觉,依然过其流浪生活,虽身在穷苦中,而不知自身藏有无价宝珠。

  我们之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便如无价宝珠一产,不知道便不能利用,又因妄想生灭心识心把我们支配得颠颠倒倒,弄得昏昏迷迷,根本这妄想是不真实的,但人不明白,便在生死苦海中,轮回流转,没有休息的时候,不能断妄想,便不能了生死轮回,这是佛对阿难说明,不认识真心,才受生死轮回之苦。

  心字是最不好的,中国心字: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芽,披毛从此起,做佛也由它。我老早已告诉你们:十法界不出一念心,心是万法之源,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就是成佛作圣;心念纷飞,就堕生死轮回。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你现在欲研究明白,怎样才能得到无上菩提,即佛的果位?你必须要真实明白发现,你自己本具不生不灭的根性,即六根中性,亦即如来藏性,亦是成佛之道。你现在应该用直心,来答复我所问,不要用曲折妄想心。维摩经上说:直心是道场。在未想即一念未动之前,是第一念,是真心直心。若加以思惟,便落第二念,便是妄想心。第一念,即直心,即道心,亦即第第一义谛,要即问即答,不要思前想后;若思前想后,便不是直心。为何要用直心来答我呢?因十方如来,皆用直心,才能成佛,才能出离生死苦海,佛皆是用直心,不用弯曲心。心直则言直,像这样从初地,即干慧地,而成妙觉地。始为初地,终是佛地;从初地而至佛地,经过十地、等觉地,才至妙觉佛地,中间经过很长的时间,一点都无曲折心相,都是用直心,才能成佛。这是佛要阿难,舍弃偏计妄执心,而用直心来答复他的发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

  能爱之心,即攀缘心,佛要破阿难之攀缘心,所以再问他:阿难!我再问你,当你最初发心的时候,是因为你用攀缘即爱慕之识心,来见如来三十二相,究竟是用什么来看见?谁爱如来之三十二相?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对佛说:这种爱乐,是用我心和目看见的。由目看见如来,相好庄严,遂心生欢喜,所以我就发心,愿舍离生死轮回,来跟佛出家修道。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佛告阿难:如你现在所说,你的真实爱乐,是从你的心和目。假如你不明白、不知道,心与目之所在,那你就没有力量,来降伏尘劳。尘是染污心性,劳是扰乱心神,识心即尘劳,亦即烦恼,若不能降伏它,便被它扰乱,就不能了生脱死。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譬如国王,被贼所侵扰,国王要发兵讨贼,但出兵前,应该知道贼在何处?才能擒其贼首,斩草除根。我们无始以来,不能了生死,就是不知自己真心所在的地方,反认为由目观见,而取爱乐为心,这就是迷真认妄,执妄为真,执了妄心为己心才生出种种的颠倒!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这种妄心使你不能了生死,而流转于生死,在六道轮回中辗转不停,这都是你的心和目的过错,我现今再问你:你之心和目,究竟在何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阿难被佛追问,手足无措,不知所云,只得委诸众生,做不负责任,没有把握的答复:世尊!一切世间,即三界之内,十种异生(本来是十二类众生,下文有详细解释,现除去无色和无想,这二类都无心目,故说十类;而业报形体,各各差别,故曰异生),他们都将识心即分别心,居在身内(阿难不说自己,而说众生,含有狡辩之意),我现在再看如来之眼,清净长广,好像青莲一样,亦是在如来面上。用亦字,含意明明在佛面上,还要问我,但不敢公开说出。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我现在再观看,我之浮根,即眼根乃四尘,即色、香、味、触所形成,非常明显的,是在我的面上,而能分别美丑的识心,实在是住在我的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佛听阿难说:心在内,目在面。并不答复对或不对,只再问他:你现在坐在如来讲堂,你看只陀林,究竟在何处?阿难答:世尊!此广大重叠楼阁,及清净不染讲堂,实在给孤独长者之园,而只陀太子之林,实在讲堂外边。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佛对阿难说:你现在讲堂中,先见到什么呢?阿难答:世尊!我在讲堂中,先看见如来,再见大众,然后向外瞻望,便见到只陀林,和给孤独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问阿难:你看见只陀林和给孤独园,是怎样能看见呢?阿难答:世尊!这大讲堂,门窗开通,所以我在讲堂上,便能望见外边景物。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佛反问阿难:假设就如你刚才所说的一样,身在讲堂时,窗户打开,便可以看见外边园林,但是否亦有众生,身在堂中,而没看见如来,只看见堂外之物呢?阿难答言:世尊!身在堂中,没看见如来,而能看见外边之林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

  阿难。汝亦如是。

  佛说:阿难!你亦是这样的。你既然说心在身内,但不能看见内边,只能看见外边,岂不是同一个道理吗?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灵是指心为万物之灵,及心有灵知之用,佛说:你的心灵,如果一切都能明了,那么你现在这个明了心,实在是居在身内,应该知道身内的一切,可否有众生,先看见身中之物,然后再观看外边之物呢?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你说心在内,见在外,为何心在内而不能先见心、肝、脾、胃呢?纵然看不见,那亦应该看见指甲的生、头发的长、筋络的转、脉搏的摇,你心应该明了,如何亦不知呢?既不能知内,如何反能知外呢?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所以证明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是错误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佛给阿难一个当头棒,打破他的执著,他那心在内,见在外之理论不成立,于是阿难又说:我听闻如来说法之音,明白我的心,实在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什么道理呢?好像灯烛在房间燃著,这灯烛便能光照室内,再从门口,照到外边庭际,一切众生,看不见身内脏腑,只能看见外面,就如灯光,居于室外,便不能照亮室内一样。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这道理一定是对的,不会再起疑惑,并和佛所说之了义一样,大概错不了吧?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阿难用灯光来譬喻心是在外,以为佛一定说他对,但佛不答复,只问阿难:刚才众比丘,跟从我在室罗筏城沿门乞食(乞食是佛制,为除贪慢心,乞食资身,随所化缘,不贪好食。抟食是以手指抟菜饭来食),回来只陀林,我已宿斋(即止食),你现在看众比丘,一人食时,众人会不会饱呢?阿难答言:不会饱的,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众比丘,虽是证果阿罗汉,但究竟身躯还是不相同,怎能一人食而大家会饱呢?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佛告阿难:假如你的觉察明了之心,实在是在身外,那么,身和心自然分开,没有连带关系,毫不相干,则心所知之事,身便没有感觉,如果感觉是在身处,心亦不会知道。(因阿难说,心在外,那么心有所知,身当然不能感觉。)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佛又说:我今示汝兜罗绵手,你眼看见时,心里是否有分别呢?阿难答言:是的,世尊!佛告阿难:如果你眼看见时,心便会知道,怎可以说,心在外边呢?

  兜罗绵印度语,译意细香绵,色白如霜,十分柔软,这里是譬喻佛手柔软似兜罗绵一样。眼见心知,若心在外,则是相义,应不相知;若是相知,即不能说心在身外。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又说: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觉了能知之分别心,是住在身外,这理论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对佛说:世尊!好像佛所分析解说,不看见身内之肝肺脾胃,就不应该居在身内,心与身既能互相知道,便不相离,就不居在身外,这道理是很对的,我现在再仔细思想,已经知道心在一个地方。

  阿难只知用生灭识心,来推测思惟,所以世尊要用种种譬喻来开导他,来破他的妄执。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佛即追问:今在何处?阿难答言:这个明了的心,既然不能知内,而能见外,我再三思惟忖度,一定潜伏在眼里。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好像有人,拿著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浅绿色宝石,碗字照中文意义是小盂,这里则喻如眼镜,用透明小盂盖合在眼上,亦可以看见东西),合在他的眼睛处,合即戴。虽有物合,即眼睛虽戴上眼镜,但一点都有阻碍,所以眼根一看见,便能分别是什么,即是说:琉璃不阻碍眼见,眼根不阻碍心见。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为何我的觉察明了,而能分别之心,不能看见身内之五脏六腑?这乃因在根里的缘故,清清楚楚能看见外边的东西,一点都无障碍,因为是潜伏在眼根里边的缘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问阿难:如果照你所说,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犹如琉璃一样,那么当那个人用琉璃罩盖在眼睛上,应当看见山河大地,但是否还可以看见琉璃呢?阿难答说:世尊!这个人戴上琉璃镜时,实在亦见琉璃镜的。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佛问阿难:你的心如果和琉璃相合,所以向远看,可以看见山河大地,在近处又可看见琉璃,但又为何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睛?

  有人说:只要照了镜子,我可以看见我的眼睛,但这肉眼是不能回光返照,来反观其目,反观自己的面的。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假若能见自己的眼,那么眼睛就同外境一样,不是自己的,怎能成为随见随即能分别呢?假若不能看见自己的眼,怎可说这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一样?因心脏眼根内,如戴眼镜一样,便能看见山河大地,应该亦能看见眼,既不能见眼,则此譬喻不能成立。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眼根里,像琉璃合一样,这理论是不对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荷析薪 以荷析薪

以荷析薪成语名称以荷析薪成语拼音yǐ hé xī xīn成语...

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成语名称以莛撞钟成语拼音yǐ tíng zhuàng zh...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成语名称以言为讳成语拼音yǐ yán wéi huì成...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成语名称以虚为实,...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