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译解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0-28 09:34:29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译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译解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卷二  正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译文 这时阿难和在座大众,听见佛的指示和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译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译解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卷二

  正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译文 这时阿难和在座大众,听见佛的指示和教诲,身心都感到舒畅无比,想到自无始〈注〉以来,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不认得,妄认攀缘六尘境界的分别妄想所显现的影相为真实。今天才明白了本性不动的道理。如像一个失乳的婴儿,忽然见到了自己慈爱的母亲。于是合掌礼拜佛,希望如来显示出身心二者,何者为真?何者为妄?何者为虚?何者为实?现前生灭的是什么?不生灭的是什么?二者性质有何不同?希望如来更进一步阐发说明这个道理。

  注一 这是佛家形容时间的话,时间是无始的。无始来就是指无比久远以来。

  正文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译文 此时波斯匿王站起来对佛说:我过去没有接受过佛的教诲和指示,见到迦旃延〈注一〉毗罗胝子〈注二〉他们都说:我们现前的身体死后就完全消灭了,一切都消灭了,就名为涅槃。〈注见前〉

  注一 迦旃延是译言,意译为剪剃种,大概祖上是作理发业的。是印度的一个姓。这里所说的迦旃延是印度有名的六家外道大师之一〈外道就是佛法以外的教派〉。名为迦留鸠陀。他们认为人生的罪与福,苦与乐都归自在天神作主。

  注二 这也是印度六家外道大师之一。他的母亲名为毗罗胝,意译为空城。因为他是毗罗胝的儿子,故称毗罗胝子。他的本名删奢耶,意译为圆胜。他的主要思想是提倡苦行,认为必须以苦行来消过去的罪业,故又称苦行外道。

  正文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译文 我今天虽然听到了佛的教诲,但还有些疑惑不明的地方。怎样再把这个道理更深入的阐明一下,使我们能确实证明知道这个妙明真心,确是不生不灭的。现在在座的大众中,凡是没有证到无漏〈注见前〉的,都希望能听到。

  解 迦旃延和毗罗胝子是印度有名的两家断见外道。断见外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认为人死后神随气散,就一切都消灭了。佛家称之为断灭见。或称为断见凡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最大的危机就是否认因果。认为此身死后就一切都消灭了,无所谓善恶果报。既然善恶都没有果报,那么,只要于我有利,就可以无恶不作。这种错误的理论,可以把人引向堕落的途径,入地狱的危险。波斯匿王过去受了这种邪说的影响,今天虽然听到了佛说此心不灭,还不能真正认识到。因此希望佛能再深入的阐明一下这个道理。

  正文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译文 佛告诉大王:你的身体现在还在,我试问你?你现在这个肉体,到底是像金刚一样的永远常存而不朽坏呢?还是最后仍然终归于消灭?世尊!我现在这个身体,最后终归于消灭。

  正文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译文 佛说:大王!你的身体现在并没有消灭,你怎么知道将来会消灭呢?世尊!我现前这个不能常住终于变坏的身体,虽然还没有完全销灭,但是,我看我现前的这个身体,哪怕是一个念头与一个念头之间,都不断的在迁移变化之中。旧的被新的所代替,新的刹那之间又变成了旧的。又被更新的所代替,永无停息。如像火烧成灰,逐渐销毁而灭亡。销毁而灭亡从来没停息过一时一刻。因此我决定知道我这个身体,终有一天会全部消灭完。

  正文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译文 佛说:正是如此!大王!你今天的年龄,已走向衰老,你的容颜和像貌比你童年时如何?

  正文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译文 世尊!我从前还是一个孩子时,皮肤和腠理都很润泽;等到我成年时,身体的气血充满;而今年龄巳到衰败的时候,一天一天接近衰老的耄年;形貌和颜色都已枯槁而憔悴,精神也昏暗不明;头发也白了,面皮也皱了,我看我这个身体已不可能存在多久的时间。怎么能和年青壮盛的时候相比呢?

  正文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译文 佛说:大王!你的形貌和容颜,该不是突然朽败的吧,王说:世尊!这个变化,微密潜移,我自然没有什么感觉,然而寒来暑往,时光不断的变迁,逐渐就到了今天。何以呢?当我在二十岁时,虽说是年少,但是容颜像貌已比我十岁时老了一些;到了三十岁时,又比二十岁时更老了一些;到今天我六十二岁了,回看我五十岁时,觉得比现在强壮多了。

  正文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惟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译文 世尊!我见这个微密潜移的代谢现象,虽然今天看来,有很大的变化。但其间的变易,哪里限于十年!假如让我仔细思考,这个变化哪里是一纪二纪的变化,实在年年都在变;岂但年年在变,月月都在变;岂止月月在变,实在天天都在变;再深入更仔细的观察,每一刹那〈注〉,每一念念之间,从未停止过变化。因此,我知道我身体,终有一天会彻底销灭。

  注 是印度计算时间的单位,《俱舍论》上说时之极长名劫波,时之极少名刹那。又《仁王经》上说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因此刹那是一个极短的时间概念。

  正文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译文 佛告诉大王:你看见这个变化现象,刹那不停。就悟到你的身体终有一天会彻底消灭。你还知不知道在你身体消灭时,你的身中,另有不灭的东西存在?波斯匿王合掌对佛说:我的确不知道。佛说:我现在把不生不灭的自性,给你显示。

  正文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译文 大王!你多大年龄看见恒河水的?王说:我三岁时,慈母带我去朝礼耆婆天〈注〉,经过这条河,当时即知道是恒河水。

  注 这是梵文译音,耆当读尸。不能依原字音读。耆婆天意为长寿国。是印度教奉祀的神。朝礼他为了求长寿。

  正文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译文 佛告诉大王:如你刚才所说,二十岁时,比十岁时衰老。一直到六十岁,每日每月每年每时,念念不停的变化迁改。那么,你三岁时看见这条河水,直到十三岁时,这水有什么不同?王说:和三岁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今天我已经六十二岁了,这水仍然没有什么不同。

  正文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译文 佛说:汝今天自己哀伤你的头发白了,面皮皱了。可见你的面皮必然比孩子时候皱一些。那么,你今天看恒河水和你幼小时候看恒河的见,有没有年青和衰老呢?王说:没有!世尊!

  解 前文虽说明了头动而见不动,但只是就眼前现象而显示见不动。此处更深入的就波斯匿王六十多年中,尽管身体的变化不停,而见依然不变。

  正文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译文 佛说:大王!你的面皮虽然皱了,然而你精微的见性并不曾皱。皱的在变化中,不皱的就不在变化中。在变化中的自然终有消灭之时,不在变化中的,本来就没有生灭。既然没有生灭,身体的生死,又怎么能影响到它呢?如何还举未伽黎〈注〉他们的说法来说现前的这个身体死后,就一切都消灭了。

  注 末伽黎也是印度的断见外道之一,认为身体死后,就一切都消灭了。

  正文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译文 王听了这话后,确知此身死后,并不是完全消灭,舍掉了现前的生命,又走向了新的生命。于是和在座大众一样,都欢喜激动到极点,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

  解 这里所说的大众,是指座中还没有登圣位的凡夫而言。座中的菩萨阿罗汉已了知生死之义,不在此内。

  正文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译文 阿难立刻从座上起来,顶礼佛后,合掌跪著对佛说:世尊!若这个见闻之性,碓是没有生灭的。为什么世尊说我们遗失了自己的真性,作事颠倒呢?希望慈悲怜悯,使我们能彻底明白,免得我们心中被疑惑的尘垢所遮蔽。

  正文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译文 即时如来垂下他金色的臂,使他的五轮纹手指向下,让阿难看见说:你现在看见我的母陀罗手〈注〉,是正是倒?阿难说:世间上一般众生,认为这样是倒。但我并不知道怎么样是正?怎么样是倒?

  注 母陀罗意译为印能成善破恶。有不可思议的神用。佛手能结各种不同的印,故称母陀罗手。

  解 佛以手的倒和正诘问阿难,正是譬喻后文佛身为正遍知,众生身为性颠倒。其实无论倒和正都是一般的手,只是手指向下向上不同而已。众生的性颠倒和佛的正遍知都是一心所现,众生随尘逐境故为性颠倒而轮转生死。佛却背尘合觉故为正遍知而永离生灭。

  正文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译文 佛告诉阿难:若是世间一般人以这样为倒,那么世间一般人认为怎样才是正呢?阿难说:如来把臂膊竖起,手指上对空中,这样就名为正。

  正文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

  译文 佛即把臂膊竖起来告诉阿难说:假如这样(为正),那么刚才所谓的倒,不过是颠过来上下换过而已。

  正文 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译文 世间上一般人,大部份是这样的看法,你就应当知道你的身体和如来的清净法身,也类似我适才所作的比喻,手的倒和正一般。

  解 倒和正都是一样的手,只是上下转换一下而已。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倒和正存在。众生的身和如来的清净法身也犹如手的倒和正一样,随妄想而追逐尘境即是众生的杂染色身。反妄想而归于本源即是如来的清净法身。

  正文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译文 如来的身,名为正遍知;你们的身,号为性颠倒。仅你们仔细观察,你的身佛的身号称为颠倒的。究竟这个颠倒的名字,在你们身上什么地方?这时,阿难和大众,大睁著眼把佛望著,一眼都不瞬,不知道身心颠倒之处究竟在哪里?

  解 比如刚才的手,当号称为正时,找不到手上哪一点是正?号它为倒时,找不到手上哪一点是倒?为正为倒,手上并没有任何增减?若说佛身为正,那么佛身何处号为正呢?众生身为颠倒,那么颠倒又在身上什么地方呢?

  正文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译文 佛起著慈悲心,怜悯阿难和在座大众,发出海潮一般的声音〈注一〉,遍告诉同会众人:众善男子!我常常说色心众缘〈注二〉,以及心所使〈注三〉众所缘法〈注四〉,都是由心所显现。你的身和你的心,都是由妙明真精妙心当中所显现出来的东西。

  注一 海潮从不失时,佛所说的话,应不失时,犹如海潮一般,故以海潮音来形容佛的声音。

  注二 佛说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众法,不外色心二法。而一切法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各种因素,和合而生)心法是由四种缘而产生。即是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色法是由亲因缘增上缘二种条件而产生。

  注三 随心所驱使的法名为心所使法。又称为心所法。共五十一种。

  注四 众所缘法大别为两种,一是识所攀缘的法,共二十四种,号为二十四不相应行。二是智所攀缘的法,共六种,号为六无为。

  解 此处主要说明一切万法都是妙明真精妙心所显现。妙明是心朗照一切的作用。真精是心寂然不动的本体。全体即是全用,全用即是全体。体用互融无碍。故总称为妙心。

  正文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解 妙明真心本来自妙,不由修而得。圆融无碍,故称本妙圆妙明心。本体清净不动,永恒不变,故名为宝。其作用即明而显妙。用即是体之用,体即是用之体。分即是二,不分即是一。妄依真而起,迷从悟而生。认妄即失真,其实即妄即真。认迷即非悟,其实全迷即是全悟。因为误认所以逐妄而迷真。沉迷而隔悟。

  正文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译文 在晦昧中,产生空相。这个空本是迷妄中的产物,迷妄中再坚执攀缘妄想,于是凝结暗相而有世界物质而产生有。有再杂以妄想,妄想执著显相而成为自己的身。

  解 真心本来圆满妙明,始于一念妄动,于是本来的妙明即被遮蔽,晦昧即此产生。此时即是真和妄混合之时。真和妄一混合,于是一切都落入相对概念之中。首先由第八阿赖耶识当中,生出能所。于是从本来清净中,妄分为在内的能见和在外的所见〈虚空〉。因为能见坚执攀缘外境,于是又产生与空相对的有。所以世界物质,依此而立。然而世界物质,又分为有情和无情两种。有情感知觉的名为情世间。无情感知觉的名为器世间。因为妄想和世界物质相结合而产生爱憎之心,因爱憎而有取舍,因取舍而有行为。行为是因,有因必有果。于是产生受果的身。因有身而产生生死。如是生死轮回,永无休止。

  正文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译文 聚集众缘,一面向内摇动不息,一面向外奔逸不休,于是误认这个因内摇外奔而显现出来的昏扰扰相为自己的心性。

  解 这句接上文想相为身而言。即因业果而显现出受报的身,于是从第八阿赖耶识上,现出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攀缘五尘,向外奔逸不休。第六意识聚集前五识所攀缘的五尘影相,内摇不息。第七末那识一方面依靠第八识而成体,一方面假借前六识而显用。实际上它并没有白己的体和用。它只是有身以后,产生出来的虚妄我见。我见就是执著有我的一种成见。众生处于前五识外逸不休,意识内摇不息,所产生的昏扰扰相中,误认此相为自己的心性。此即上文所说的认悟中迷。

  正文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译文 一迷之后,误认这个昏扰扰相为自己的心性。于是决定认为此心在自己的色身〈注〉之内。殊不知不但色身,外而山河虚空大地,全是自己妙明真心内的东西。

  注 即是自己有形质的身体。

  解 一迷之后,即误认识心为自性。所以前文阿难说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在内摇外逸中,因受报而产生的身为正报。外面的山河虚空大地为依报,依正二报都是依妙明真心,随各种不同的因缘而显现建立。

  正文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译文 譬如百千个澄清的大海,但是我们抛开了认不得。只认浮在海面上的一个泡沫,认为这就是海潮的全貌。穷尽瀛海就是如此。

  解 以百千大海来比喻妙明真心的广大,然而众生唯认依妄而起的识心,以为这就是自己的本性。识性生灭不停,恰如海上的浮沤。众生违真逐妄,以妄想的攀缘,为真心的妙用。以为即此就可成佛。

  正文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译文 你们即是加倍迷惑不悟的人,如我垂手为颠倒一样。如来说你们实在是最可怜悯的人。

  解 因为逐妄弃真,所以是迷而不悟。而且更认妄心为真心妙用,并以为即此就可以成佛,故上文说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更是迷上加迷。故说是迷中倍人。其实真心并未遗失。返妄即是真。手也并没有正和倒,竖手即是正。虽然是如此简易的事,然而众生永远不知,故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正文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译文 阿难领受了佛深切的教诲,慈悲的救他出离颠倒。感动得流著泪叉手对佛说:我虽然领受了佛这样精深微妙的言语指示,悟到我的妙明真心,本来是圆满无缺,常住不失。但是我也悟到我现在能够理解到佛所说的法,仍然是依靠我的攀缘妄心,因此我又舍不得丢弃这个妄心。我现在虽然知道这个真心,仍然不敢认它为本元心地。(怕抛弃了这个攀缘妄心,返归本元后,就无法听佛说法了。)求佛慈悲怜悯我们,再以圆音〈注一〉宣讲指示,拔掉我心中疑惑的根子。使我能回到无上的正确的道〈注二〉上来。

  注一 佛讲法的声音,无论高低远近,都能清晰的听到。故称圆音。

  注二 佛家所说的道,即是真理,无上道即是最高无上的真理。

  正文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译文 佛告诉阿难:你们现在仍然以攀缘心来听法,所听的法不过是攀缘的尘境,并不是诸法的实性。

  解 既然是以攀缘心听法,那么,能听的是心,所听的是尘,都建立在攀缘妄想上。既然建立在妄想上,真心自被遮蔽而不显,自然不明诸法的实性。

  正文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译文 如人以手指月亮给人看,那么,此人就应当循著指的方向看见月亮才是。若是此人死死的看著指头,以为这就是月亮的形体。那么,此人不但没有认识到月亮,同时也没认识指头。为什么呢?因为指头,同时也不认得什么是明?什么是暗?为什么呢?因为你以指头为光明的月亮,你连明暗两种不同的性能都没有弄清楚。

  解 此处所说的指头是比喻一切经论所讲的教理和佛所说的法。月亮是比喻本来妙明的真心。换言之,任何经论和佛所说的法都是为了指示我们明白我们本来妙明的心性。而一切经教文字都不是我们的心性。一切语言和文字都是指示我们明白本来妙明心体的指头。假如我们以经教语言文字为心性,恰似以指头为月体。这样不但没有明白什么是心性?也没有明白什么是经教?为什么呢?心性的体相是了达一切的光明。语言文字的体相是冥顽的尘境。若是我们不因语言文字的指示而明了我们的心性,偏偏死死抓著语言文字不放,以为这就是佛法。这样不但没有明白什么是佛法?甚至连明与暗两种性能都不明白了。

  正文 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译文 你也是这样的。假如你认为能分别我说法的声音的就是你的心。那么,这个心自然应当离开所分别的声音之外仍然有分别性存在。譬如有客寄住在旅馆里,暂时停留一段时间便要去的。始终不可能永远住下去。然而掌管旅舍的主人,却不会去,所以名为亭主。

  正文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译文 这里也是这样的。假若真是你的心,那就无所去。为什么离开声音后,分别性就不存在呢?

  解 此处主要是破除分别识心。客人是比喻能攀缘的识心。旅亭是比喻所攀缘的境。识心遇著适意的声音,暂时停留。尘境不可久住,尘境灭时,识心自然消灭。假若误认识心为真心,恰似认贼作子。前文已说过离声无分别性。此处又重覆提。

  正文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译文 不但能分别声音的心是如此,就是其他比如能分别我容颜的心,离开一切色相,也同样没有分别性。如此类推,甚而至于分别都不存在了,又没有住在色上,又没有住于空上。到了这个地步,拘舍离这些人〈注一〉,就误认此为冥谛〈注二〉。其实离开了一切法缘,根本没有分别性存在。

  注一 就是末伽黎的异名,是印度有名的数论师。他的定力,能知八万劫。但在八万劫以外,就冥然无知了。

  注二 末伽黎等认为八万劫外冥然无知即是一切万法的实性。号为冥谛。

  解 前文只说到分别识心不可能永远存在。这里更说到即使六识不攀缘六尘了,离开了一切分别心,内守幽闲。仍是微细法尘,仍然留在定中的独头意识上。因为离开了六尘的粗境界,所以说不住于色上;独有幽闲的微细境界存在,所以说不住于空上,末伽黎等即误认此境界为诸法的实性。所以古德特别提醒道: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正文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译文 现在你的心性,各有所还之处。为什么会是主人呢?

  解 这句所说的心性,是指六识攀缘心而言。攀缘心离开了六尘而显现。因此它的存在,各还于六尘。不能常住。明明是客,决非主人。

  正文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译文 阿难说:若说我的心性,各有所还之处,那么如来说妙明心性,为什么无所还呢?希望佛哀悯我们的愚蠢,为我们宣示说明。

  正文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译文 佛告诉阿难:现在姑且就你见我作个比喻吧!当你正见我时,你能见我的这种能力的精深妙明的本元。譬如是第二个月亮,但决不是月亮的影子。你应仔细听清楚:我现在就宣示给你知道,什么无所还地。

  解 第二月就是用指头捏自己的眼皮,压迫眼球使瞳距失位,看东西部成双影,因此明明是一个月亮,却看成了两个。

  楞严经所说的月亮有三种现相:一个是天上的真月,二是指头捏眼所见的双影,三是月在水中的影子,天上的真月比喻妙明真心,第二月比喻此处所讲的见精明元,水中的月影比喻攀缘六尘的妄心。

  见精明元本来即是妙明真心,但因我们能所二种妄想没有消除,所以不是纯真的妙明真心。真虽然不纯,然而见体始终不变。犹如金矿虽然不是纯金,然而绝不是其他的矿石。纯金即在金矿中,舍此不能别求。其实离妄纯真之心,只有佛才是真正具备,那怕是等觉菩萨与佛只差一个位次,也还杂有最后一品微细无明妄想,何况其他的菩萨罗汉等呢!凡夫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这里只能用见精明元来显示妙明真心。犹如第二月是指所捏成,放手即见真月,与真月并非异体。月影就不同了,月影和真月上下悬殊,虚实不同。故此处特别指出。

  正文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译文 阿难!把这个大讲堂打开。东方的太阳升在天空,就有耀眼的光明。半夜月黑之际,云雾晦暗,就回复昏暗。门窗的空隙间,就见到通达。墙壁房屋之间,又看到壅塞。在感官分别之际,就见到攀缘的事物。在空无所有之中,就全是虚空。尘雾沙暗之中,我们就缴绕在昏尘之内。风息天霁之时,我们又看到清净的气氛。

  解 这里所显示的八种现象,共四种相对。一明与暗对。二,通与塞对。三,物与空对。四,浊与净对。古德认为前四种现象是上体下相。后四种现象是上相下体。

  正文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译文 阿难!这些各种变化现象,你都是看见的。我现在各还它们所发生的本因所在。什么是本因呢?阿难!这些变化现象中,明还于日轮。为什么呢?没有日就没有光明。发生光明的原因属日,因此还于日。暗还于月黑,通还于门窗。塞还于墙屋,一切事物还于分别。无所有还于虚空。昏浊还于尘。清明还于霁。如此世间一切所见现象,不出此八类。

  正文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译文 你能见这八种现象的见精明性,又应当还于何处呢?为什么呢?假若还于明,那么在不明时,就不应当再见著暗。虽然见明见暗见种种差别现象,然而你能觉能知的见,是没有差别的。

  正文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译文 所有这些可以还之于本所因处的,自然不是你。而这个从来没有离开你无所还处的,不是你是谁呢?

  正文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译文 才知道你的真心,本来是妙明清净。你自迷自闷,丧失你本具不生灭的自性,枉受生死的轮转。在生死当中,常被漂溺。因此如来名你们为可怜悯的人。

  解 这个无所还处的见精明性,不随诸相而迁变,所以说是本妙。不为明暗通塞所转,所以说是本明。不为色空染净所倾夺。 所以说是本净。明明有此不自知,而偏偏迷惑于攀缘妄心,无力自解。所以说是自迷自闷。所以丧失了本妙明净之心,而随著不妙不明不净的识,轮转于生死的苦海之中,漂溺不返。

  正文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译文 阿难说:我虽然已认识到这个见性是无所还处的,但又从哪里证明这就是我的真性呢?

  解 阿难现在已认识到见性不随诸相各还本处,但当正见一事诸相时,这个见性又似乎遍在一事诸相之中,和诸相不可分割。因此又怀疑到何以知道这个见性不属于物而属于已呢?这个见性似乎有时在物,有时在己,岂不是有去有来,并不是常住的主人了吗?本来见性周遍一事,物我本同一体。但阿难此时没有证入此境。故不能深悟。

  正文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译文 佛告诉阿难:我现在问你,你今天还没有证到无漏清净,仅仅因承受了佛的神力见到初禅〈注一〉境地,得到无障碍的力量。然而阿那律〈注二〉见阎浮提世界〈注三〉,如像看掌中的庵摩罗果〈注四〉一样。众菩萨们能见百千世界。十方的众如来,穷尽无量微尘那样多的清净国土,无所不明注照见。众生的眼光所见,不过在分寸之间。

  注一 阿难方证到初果罗汉地步,仅断见惑。得到无障碍力量。没有得到无漏清净。

  注二 释迦佛的堂弟,因为他爱睡觉,佛责骂他,他因羞愤就七天不睡觉,把两眼熬瞎了。后修成了天眼通。天眼通是六种神通力量之一。不用眼看,全身毛孔能看清百亿世界,如看手中的果子一般。

  注三 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

  注四 是一种印度的果子。其意是难分别,因为这种果子生熟难分。

  解 初地菩萨能见一百个佛土,一佛土为百亿世界。二地菩萨能见千佛土,如是类推,所以说众菩萨能见百千世界。

  诸佛国士无量,多如微尘。如来都能彻底明了,纤毫事物,无所不知。众生的眼光所见,不过在分寸之间。其范围极小而已。

  正文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译文 阿难现在我和你同观四天王所住宫殿〈注〉中间遍观一事水陆空行种种事物,无非是前尘境像,分别留碍于你的见性上,你应当在此中仔细拣择分清,谁是自性?谁是客尘?

  注 按佛经所记:四天王官在须弥四面,东方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居水晶埵,宫殿皆是众宝所成,平山腰而齐日月,去地四万二千由旬

  解 此处分析阿难见量所及,从天下到地上,天下有空,地上有水有陆,水行如鱼跃蛟驰,陆行如人来畜往,空行如云腾鸟飞等,种种境象全部用目遍览,其间云腾则昏,日照则明;山隔则塞,风过则通,分别成色,异色显空,尘起则染,澄霁则净,这八种境象,都是由识心分别显于自己见性中,为后文八还辨见张本。

  正文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译文 现在我就在你的见中,代你抉择,谁是我自性之体?谁是外物之像?阿难!尽你所见根源,从日月宫起,都是外物,而不是你,至七金山〈注〉周遍仔细观看,虽然种种光亮,仍是外物,而不是你!渐渐更仔细观看,一切境象,无论是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全是外物,而不是你!

  注 七金山在日月之下,共是七重,一是持双,二是持轴,三是担木,四是善见,五是马耳,六是象鼻,七是鱼嘴,这七重山体皆为金,围绕须弥,间以香水海。

  正文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译文 阿难,这些远近不同的众物,同在你的精明能见的清净见所见之中,那么,这些物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种不同,而你能见这些事物的见性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个能见万物的精而且妙而且明的能力,就是你的见性。

  解 此见性能遍照万物,所以名为见精,见性虽能见万物而不与万物相混,万物虽有千差万别,而见性无二,故名清净。

  正文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译文 假若这个能见万物的见性也同样是万物之一,那么你也应当能看见我的见性。

  正文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译文 假若我们同时见一件事物时,就认为你已见著我的见,那么我突然闭下眼睛,这时我的见已脱离了所见的物,你何以不见我不见的痕迹呢!

  正文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译文 假若你的见不能见我的见,可见见并不是那已不见的相。

  解 当我闭下眼时,能见的见,已脱离了所见的物,可见闭眼时所不见的相是物而不是能见的见。

  正文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译文 假若你不能见我不见之处,可见能见的见,并不是所见的物。这个能见的见,即不是物,那么不是你是谁呢?

  正文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译文 又当你见物的时候,物也同样见你,那么能见和所见就混乱不分,这样你与我,和世间一切万物,都成了一片混乱,怎么能成立呢?

  解 主观的能和客观的所在体性上混乱不可分时,那么世间一切万物,在逻辑上说来都不能成立了。

  正文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译文 阿难!当你见物时,这个能见万物之性,周遍宇宙,这个见性,不是你是谁呢?

  解 能见的见性,和所见的物,既然明确起来后。那么,这个能见的性,不是你是谁呢?

  正文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译文 为什么自己怀疑你的真性?性本来即是你,但你不以为真,反而找我求真实。

  正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译文 阿难向佛说:世尊!假若这个见性,的确是我!而不是其他。我和如来看四天王的胜藏宝殿〈注一〉居日月宫〈注二〉。这个见周遍娑婆国〈注三〉。退还到精舍时,只见到伽蓝〈注四〉。在讲堂中清心坐著时,只见到屋檐和檐下的走廊。世尊!这个见就是这样的,本来可以周遍法界〈注五〉,但是今天在一室中,却只充满一室。到底是这个见,缩大为小了呢?还是墙壁房屋,把见夹断了呢?我实在不理解这个道理,求你老人家慈爱我们,为我们详细讲解一下这个道理。

  注一 胜藏殿是四天王储藏珍宝之处,佛初成道时,四天王请佛说法,以求吉祥。阿难随佛同去,所以能和佛同观四天王官殿。

  注二 据灌顶大师的说法:日宫纵横五十一由旬(四十里为一小由旬)月宫纵横四十九由旬,都是摩尼宝所建成,里面充满了天人。又据起世经中纪载:日月宫都是依靠五风支援。五风一是持风,二是住风,三是随顺转风,四是摄风,五是将行风。

  注三 佛经称一千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为一佛土。释迦牟尼佛的佛土名为娑婆世界。每一世界各有一个四天王天此处既然先言同观四天王宫殿,然后遍娑婆国。那么,此处所说的娑婆国,并不指大千世界,而是仅指一个世界。

  注四 这是印度文的译音,全名是僧伽蓝摩。其意为众园,即是僧众聚居之处。所谓阑若,精舍丛林其意义俱相同,即是今天所谓的庙宇。

  注五 即是遍宇宙。

  正文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译文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种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各各都属于外尘境象,外尘境象的大小,你不应当认为是见有舒缩!

  解 阿难到此仍然没有把能所分清,因此把所知事物的大、小、方、圆、内、外等概念和能知能觉的见混在一起,误认所知事物的大小等现象转化,而以为见有舒缩。

  正文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译文 譬如在方形器皿中,看见内面的方形空间。我现在再问你:你在方形器皿中,见到的方形空间。到底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假若这个方形空间是固定的,那么我们把方形器皿取开,另安一个圆形器皿。这个圆形器皿中,就不应当有圆形的空间。假若这个方形空间不是固定的,那么在这个方形器皿中,就没有方形的空间。

  正文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译文 你说不理解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这样的,你怎么能说见到底是在大或是在小呢?

  解 大小内外都属于所知的尘境,而不能说见有大小内外。犹如方圆属于器皿而不能认为空间有方圆。

  正文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译文 阿难!假若要令人明白不在方圆范畴内的是什么?只要去掉方形器皿,空间就不会有方形存在。不应当说:还要去掉空间方的形相。

  正文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译文 假若如你刚才所问:回到室内时,见就缩小到室内。那么你仰面观日时,难道你可以把见拉到日面上去。假若墙壁能把见夹断,在墙上穿一个小孔,被夹断的见,岂不又联上了!那么这个重新联续的痕迹又在哪里呢!所以你问的这个道理,不能成立。

  正文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译文 一切众生。从无始〈注〉以来,失却自己的本心。为外物所转。因此在外境中,观大观小,误认为自己的本心。假若能不被外物所转,而能转物,那就同于如来。身心圆明,处于不动的真际中。离开一切大小内外等相对范畴。可以在一根毫毛端,包含十方世界。

  注 时间是无始的,无始来即是自有时间概念以来。

  解 一切众生,自有知觉以来,即以种种分别心,认识外物。而不明白自己的本心本性。以外物的生灭变化为真实,迷失自己的真心。正如阿难错认外境的大小舒缩为自己的见有大小舒缩一样。这就是随物所转。因此一个修行人,首先必须在六尘境界外认识自己的本性。达到理无碍的境地。然后再以禅定的力量久久修习,深入观行,以性融尘。达到性相一如的境界。理与事融合不二,称为理事无碍。最后更深入禅定,证到尽虚空遍法界无一处非自性所显现,心境一如,事事无碍。此时,无理事之分,无能所之别,无边妙用,已同如来。唐朝杜顺大师的漩复颂说:世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身心一如,故言身心圆明。所以毗卢遮那〈注〉,名遍一切处。又名光明遍照尊。虽然遍照法界,然而一切不离自性。自性即是法身佛,故言不动道场。道场即佛所在处。此时,已离一切相对概念,无小大之分,无内外之别,因此,于一亳毛端,便能含受十方世界。

  注 毗卢遮那即法身如来。众生的自性,即是佛的法身。不在六根中,不在六尘中。所以称为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然而用时则遍一切处,囊括十方,体含万法。妙用无边。

  正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假若这个见精,必然是我的妙性,那么这个妙性,现在正在我面前。而我现有的身心,又是什么呢?现在我的身心,明明是实有的,而见却无有分别。一切方圆大小内外都属于物。假若见性真是我的心,今天令我见到,见性才实在是我,我的身体反而不是我。这和如来刚才责难我的话:外物也能见我。不完全一样了吗!求如来的大慈悲,开发我这个不悟的心。

  解 阿难这段问词,在逻辑上犯了四点错误:第一,现在见性既然在我面前,而我现有的身心,反而归不到类了。第二,我的身心,明明能分别万物,而眼前的这个见性,一切大小方圆内外都不属于它,它连自身都不能分别,又怎能分别万物呢?而且人人都知道,能分别万物的就是我,不能分别万物的就是物。今天舍弃了能分别万物的身心,而认无分别的见性为我,又怎能说得通呢?第三,见性若真是我,应当是能见。现在要我见自己的见性,能见成了所见。本身就矛盾不能成立。第四,见性既为所见,又实是我体,而我现前能见之身,反而不是我而是物。这岂不是如来的话自相矛盾吗?因如来前曾说过:必谓见是物者,则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

  正文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译文 佛告阿难,刚才你说,见在你面前,此言并不是实情,若实在你面前,你就是能见者。那么,这个见精,既有方所,就不是不可指示出来的东西。

  解 佛为了要剖析明白见与物决不容含混不清,所以再发疑问,追根到底。

  正文 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译文 譬如现在和你,坐在祗陀林内,遍观林渠及殿堂,上面至于日月,前面对著恒河。你现在我的师子座前,举手一一指陈,这种种的现相中,阴暗的是树林,明亮的是日光,障碍的是墙壁,通达的是虚空。在这种种物象中,草木乃至纤亳微细之物。虽有大小的不同,只要有形相,无不可以指示出来。

  正文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译文 假若此见,真的现在你面前,你就应当用手确实指出来告诉我:什么是见?阿难!你应当知道,假若空是见,既已成了见,那么什么又是空呢?假若物是见,既已是见,那么什么又是物呢?

  正文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译文 你可以微细的从万象当中一一剖析出精明净妙的见元出来,指出显示在我面前。如像其他的物相一样,明白无误的确指出来。

  正文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译文 阿难说:我现在这个重阁讲堂中,远及恒河,上观日月,无论是举手所指,或是放眼所见,所接触到的,都是物。没有是见的。

  正文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译文 世尊!如佛所说,何况我们这些有漏初学声闻〈注〉甚至于菩萨,也不可能从万物象前,剖析出纯粹的见,离开一切物象,单独有自己的体性。

  注 声闻就是小乘佛弟子,闻佛声教,而悟到小乘佛法的道理,证得阿罗汉果。有漏初学声闻就是还未成罗汉的小乘佛弟子。

  正文 佛言:如是如是!

  译文 佛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

  解 上文阿难言: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故如来层层追问,让阿难自己剖析明白自己的话站不住脚。

  正文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只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像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译文 佛又再告诉阿难:按照你的说法,没有另外一个见精,离开一切万物,单独有自性存在。既然如此,那么在你所接触到的一切物当中,就不可能有见存在。现在我再告诉你!你和如来,同坐在祗陀林中。更看林苑各处,甚至于日月,在这种种不同的现象当中,必然不可能有一个见精能受你的接触。现在你再仔细的去发现,在众物之中,那一处不是你的见?

  正文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译文 阿难说:其实我是遍见这祗陀林中的一切的。但我不明白,这当中哪处不是见?为什么呢?假若要说树不是见,为什么又见著树呢?假若说树即是见,那么什么又是树呢?如是类推,假若空不是见,为什么又见著空呢?假若说空即是见,那我们又以什么为空呢?我又仔细思维,在这森罗的万象当中,细细分析,无一处不是见。

\

  正文 佛言:如是如是!

  译文 佛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

  解 佛先逼阿难明白面前无一物是见。现在更让他自己分析无一处不是见。这就是后世禅宗祖师逼拶弟子到山穷水尽之时,离四句,绝百非,忽然桶底脱落所沿用的方法。

  正文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译文 于是大众中非无学〈注〉的人,听见佛所说,都茫然不懈这是什么道理?大家此时都惶恐起来,不知道该怎样才是。

  注 非无学即是有学。因为佛法的道理,是人人本具,而不是从外学来的。明白这个道理,即达到无学的境地。

  正文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译文 如来知道他们惊惶失措,心生怜悯,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说:众善男子!无上法王〈注一〉说的是真实话,是按照事实说的。没有一点欺诳,乱说。并不是像末伽黎〈注二〉外道所说的四种不死〈注三〉诡辩理论一样,你们应当仔细考虑,不要辜负了你们哀求仰慕求道的心。

  注一 佛的自称。

  注二 见前。

  注三 四种不死为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这是末伽黎外道的说法。后文五阴境界行阴魔境中,当详细阐明,此处暂从略。

  正文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像,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译文 此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怜悯在座四众,因此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对佛说:世尊!现在此处众人,因为不明白如来发露显示给大家关于色空是非等二种精见的意义,世尊!假若我们面前所接触到的色空等像,假若这就是见,就应当一无所见。大家因为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因此惊惶失措。并不是他们过去所种的善根太少的缘故。

  正文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译文 惟愿如来以大慈心,阐发说明这种种物象,和这个见精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为什么在这中间,没有是?也没有不是?

  正文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译文 佛告诉文殊及在座大众:十方如来以及所有众大菩萨,在他们自住的三摩地〈注〉中,能见与所见相结合,并其所有的想像。都是犹如虚空中所现出的花一样,本来就无所有。这个能见的见精,和所见的物像。其本元都是菩提微妙清净而光明的本体。这当中有什么是和非呢?

  注 前文已谈过:三昧即三摩地,其意为正定。本来佛家的三昧极多,而自住三摩地却不同于其他的定。他是定于本来不动的自性当中。

  解 自性本来不动,并非有意用识心定下来的。因此,住于自性三摩地中,无出定入定之别。所以能见的六根,和所见的六尘相结合,并其间所产生的种种作用和现象,都如空华泡影。此处所说的菩提,称为真性菩提。真性菩提从无始以来,不为能见的六根所拘,不为所见的六尘所染,不为分别的识心所混。它不在任何相对境界之内,是与非都和它了不相干。所以说:于其中间,无是非是。所以称之为妙净明体。因为它不和任何境界相混。永远清净,永远光明,为万物之本体。

  正文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译文 文殊!我现在问你!如像你文殊,是不是另外还有文殊,是文殊的。还是没有另外一个文殊?

  解 此处更举文殊为例,说明离开了相对境界,就不能用是非两种概念来论它。

  正文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译文 正是如此!世尊!我真文殊!却不能说是文殊。为什么呢?假若有是文殊?就成了二文殊了。(因为有是文殊,即有非文殊与之相对。岂不是成了二文殊了。)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并不是无文殊,而是这当中是与非两种概念都安不上。

  正文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译文 佛说:这个见是既妙且明〈注一〉的。它与一切六尘景象,虚空景象,本来〈注二〉都是妙明无上菩提〈注三〉的净圆〈注四〉真心。

  注一 见性即是真心。 从无始以来,和妄想混在一起,可是妄想永远不能遮蔽它的光明。所以名为妙明。

  注二 这个妙明的真心,本来就是如此,不是修得来的。

  注三 纵然证到佛的地步,也不能超出这个道理,所以称为无上。

  注四 从无始以来,此真心在千变万化的妄想中仍然不变,所以名为净。此真心虽然不变,却随著千变万化的妄想显现无边的作用,所以名为圆。

  正文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译文 一切妄想,即产生色空等相,和闻见等觉,譬如明明是一个月,却误看为两个月。试问这两个月中,谁为是月?又谁为非月?文殊!只要一个月真,中间自然没有是月非月等问题。

  解 明明是一个净妙圆心,但是一动妄想即落入相对范畴之内,产生了所觉的色空等相,同时和所觉相对产生了能觉的闻见等觉。总之,能也好,所也好,都是从妄想中产生的妄相。能说谁是谁非呢?

  正文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译文 所以你现在观见与尘,种种现象都是从妄想中所产生的相对境象。这当中有什么是和不是呢?因为无论能见或所见都是你的真精妙觉明性。所以我问你时,你指不出来何处是见?又指不出来何处不是见?

  正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译文 阿难对佛说: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满十方世界,湛然〈注〉常住,觉性不在生灭当中。

  注 就是光明而不动。

  解 觉性即是常住真心,与妄缘相结合,真妄不二,所以称为觉缘。

  正文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译文 与先梵志〈注一〉娑毗迦罗〈注二〉所谈的冥谛〈注三〉,和投灰等〈注四〉诸外道种〈注五〉所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什么不同呢?

  注一 婆罗门种自称是梵天的后裔,志生梵天,故称梵志。

  注二 见前。

  注三 娑毗迦罗又称为数论师。他们认为冥性是常。能生大等二十三法,与佛现在所说的湛然常住,性非生灭。有相似之处。

  注四 又称涂灰外道,是印度一种专修苦行的人。以身投灰,或涂灰于身,更有拔发,熏鼻,卧剌,眠针,裸形,自饿等行。

  注五 并各有种族,故称诸外道种。这些外道都是不明真理的所在,在道外探求,故总称外道。

  解 外道计我相,有三种,一、大。二、小。三、不定。遍满十方,是说大我。与此处所说:觉缘遍十方界似乎相类。又佛说觉缘是常,外道说:冥性也是常。佛说:觉缘遍十方界。外道也说:神我也遍十方界。这样,佛和外道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呢?

  正文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译文 世尊过去也曾在楞伽山,为大慧等敷讲这个道理:那些外道,常说自然。我说因缘,就不同于他们的思想境界。我现在观察,认为觉性自然。不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境界,似乎不是因缘的关系,这和他们讲的自然,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开示?才使我们不致堕入他们的邪见中,得到真实心,妙觉明性呢?

  解 印度外道中无因论师认为一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自然灭。他们作的偈子说:谁开河海堆山岳?谁削荆棘画兽禽?一切无有能生者,是故我说为自然。因为他们拨无因果,否认修证。所以佛以因缘说破之。如楞伽经颂说:我说唯钩锁,(钩锁即是因缘,取相因不断如钩锁相连义。)离诸外道过。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法者,是则无因论,彼坏钩锁义。一切诸世间,无非是钩锁。无明与爱业,是则内钩锁。种子泥轮等,是则名为外。此颂第一句:我说唯钩锁,即是本文中我说因缘之意。第二句即是非彼境界。无因论否认因果,破坏世间相,断灭诸法,称为断见外道。金刚破空论上说:宁可起有见如须弥山,不可起空见如芥子。空见即是断见,因为空见否认因果,能断三乘人善根。无明与爱为因,行业为缘,能生识、名色等十二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名十二钩锁。种子为因,水土为缘而生芽。泥团为因,轮绳为缘而成瓶。世间诸物,例此可知。

  正文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译文 佛告诉阿难:我现在这样的多方譬喻,给你讲明白,告诉你真实情况,你还不明白,疑为自然。阿难!假若确是自然,就必须审察明白,自然以什么为体?你试观察在这个妙明见中,以什么为自?这个见到底是以明为自呢?还是以暗为自?以空为自呢?还是以塞为自?

  正文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译文 阿难!假若以明为自,那么,在暗时就不应当见著暗。若是以空为自呢!就不应当见著塞。以此为例若是以暗等为自时,那么在明时见性已断灭,怎么又能见著明呢?

  正文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译文 阿难说:照这样看来,这个妙见的体性,的确不是自然。我现想来,可能是从因缘生。但是我心还不太明白,请问如来,这个道理要如何才合乎因缘的性质?

  解 阿难在前文里怀疑见性不在因缘内,所以疑为自然。因为自然和因缘是相对的。现在佛既然破了自然的看法,他又以为是从因缘生。因为他不是真正认清了见性,所以始终在相对境界里转圈子。

  正文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译文 佛说:你说是因缘,那我就再问你,汝现在因为见,见性才显现出来。那么你的这个见到底是因明的关系才有见?还是因暗的关系才有见?是因空才有见?还是因塞有见?阿难!假若是因明才有见,那就不应当见暗。假若是因暗才有见,那就不应当见明。以此类推,因空因塞,亦同此理。

  正文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译文 再说,阿难!这见到底是缘明才有见呢?还是缘暗才有见?缘空才有见呢?还是缘塞才有见?阿难!若是缘空才有,那就不应当见塞。若是缘塞才有,就不应当见空。以此类推缘明缘暗,也同此理。

  解 佛家所说的因,是指已有的条件。缘是指眼前的机会。同时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要靠因缘和合才能发生。佛家对一切事物的发生,有一套固定的逻辑规律道:诸法(指一切事物)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自他)共生,不无因生,因缘和合生。这就是说:一切事物不能从自己产生,也不从其他的事物产生,也不能从自己和其他的事物共同产生,不能没有条件就产生,事物的发生,是己有的条件,和现有的机会,在某种情况下,相互和合而生。所以本文中佛先从因上问阿难,再从缘上问阿难,以证明见不可能从因缘发生。

  正文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译文 你应当知道,这个精觉妙明的见,不从因产生,也不从缘产生,也不从自然产生。没有非,没有不非,没有是,也没有不是。离开一切分别相,即是一切诸法的本性。

  解 精觉妙明的本性,不在相对境界之内,你要用相对概念去理解它,永远不可能。任何语言文字,在它身上全安不上。称它为精觉妙明,也只是一时的假名而已。所以禅宗比喻为无阴树,无缝塔。这个道理必须自悟,自证。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所以说:没有是和不是,没有非和不非。一切相都是起于分别心,所以离开分别心,就离开一切相。离开了相对境界,就离开分别心。金刚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此: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正文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译文 你现在真什么还要在道当中用心?以一切世间的戏论〈注一〉名相〈注二〉所得到的分别来看问题。加人用手掌来捉摩虚空,徒自劳累,虚空如何随你执捉呢?

  注一 佛家认为凡是从相对境界中所产生的理论,都不是真实的,所以称为戏论。

  注二 一切文字理论,总不能离开名相。可是名相并不是事物的实相。在我国的庄子上面也曾多次谈到实相不能用名相来说明。

  解 阿难处处错在用妄想来认识妙觉明性,岂知一落入妄想当中,即处处以分别心来比量。真性本来不在相对范畴中,愈比量愈错。所以禅宗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华严经上说的:妄想不歇,歇即菩提。你只要把妄想息下来,直下体验一下,才知道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正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这个妙觉性,假若的确是非因非缘,为什么世尊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备了四种条件?就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这是什么道理呢?

  解 阿难因为佛在过去说小乘教法时,曾有过四缘生识的说法,此时错认在妙觉明性上。识是从分别心产生的,它生于根与尘之间,是妄想的产物。所谓因空因明,就是尘境,因心因眼就是根境。根与尘之间产生识心。阿难粗心,误认识心为妙觉明性。这点,在初学佛的人当中,极容易弄错!切须注意。

  正文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译文 佛说:阿难!我当时是说世间法当中的众因缘相。不是第一义!〈注〉注 佛家称究竟根本的道理为第一义!

  解 佛在当初说小乘教法时,为了破斥当时印度自然外道否认因果,而临时说因缘相,并不是究竟的道理。这种说法在佛法中称为权教。

  正文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译文 阿难!我再问你:世间上一般人说我能见,怎样才叫见?怎样叫不见?阿难道:世间上的人,因为靠日月灯的光明,见种种现相,就名为见。要是没有这三种光明,就不能见。阿难!假若在没有光明时,就名为不见。那就不应该见暗。若是能见著暗,那在没有日月灯时,只能说是没有光明,怎能说是没有见呢?阿难!若是在暗时,因为不见明就称为不见。现在在明时,不见暗相,也称为不见。这样就明暗二相,都称为不见。假若知道是明暗二相,互相倾夺,并不是你的见性,暂时消灭。那就应当知道,两者(明暗二相)都是见。怎么能说是不见呢?

  正文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译文 所以阿难!你现在应该知道,当你见著明时,你的见并不是明;见著暗时,你的见也不是暗;见著空时,你的见也并不是空;见著塞时,你的见也不是塞。懂得这四个道理以后,你还应当知道,当你见著任何事物时,你所见的物件并不是你能见的见;你能见的见和你所见的物件是离开了的,你能见的见绝不可能见著自己。你怎么还能从因缘自然和合与不和合等现象当中来说见呢?

  正文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译文 你们这些小乘罗汉,思想狭窄〈注一〉,见解不正确〈注二〉,没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不能透彻了解诸法的清净实相〈注三〉。我现在教诲你们,应当好好考虑,不要怕困难而懈怠了正确修行的道路!

  注一 小乘局限于因缘的圈子内,所以佛说他们思想狭窄。

  注二 为外道自然的邪说所惑,所以佛说他们没有正确的见解。

  注三 清净实相即诸法的本体,远离一切戏论,不能在妄想所产生的假相中去看他。

  解 善思维不是在意识上用分别心去考虑,而是远离妄想,从无分别,无境界处去认识什么是清净实相?妙菩提路即是走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的道路。

  正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正如世尊为我们宣讲因缘及自然,和合相与不和合相等情况,我们心里还没有彻底明白。现在更听说见见不是真见,这就更使我们心里迷闷不解了。惟愿佛以大慈心,用大慈眼来开示我们,使我们的觉心明了清净。说完这些话后,就一面流泪,一面顶礼,希望能接受圣意的指示。

  解 因缘及和合相,是小乘的见解,自然及不和合,是外道的理论。

  正文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译文 此时世尊为了怜悯阿难及在座众人,将要敷陈演讲大陀罗尼〈注一〉诸三摩提〈注二〉妙修行路。告诉阿难说:你虽然记性好,这只能使你多记得一些东西。但你对于妙奢摩他〈注三〉精密的观照〈注四〉,心里还没有了解,你现在仔细的听著,我当为你详细分析讲解,同时也要使将来这些没有证到无漏〈注五〉的修行人,能得到菩提的圣果。

  注一 陀罗尼为印度文的译音。其涵义为总持,即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有多宇,一宇,无宇之分:多字如后文佛顶光明中所说神咒之类,一字如密宗中嗡字吽字之类,无字如圆觉经中: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

  注二 见前。

  注三 见前。

  注四 观照是佛家修行用功的一个重要方法,观就是在思想上观察,照就是观察任何事物时,不能杂一点主观的感情。要像镜子照物像时,虽然把各种物像都照得明明白白,可是不动一点主观的思想去分别它。修行人在习禅定时,虽然心里不动一点妄想,但不同于木石的无知,这就是观!在这一切都历历分明当中,无能所之分,无内外之别,这就是照。精微而绵密用功下去,就是微密观照。

  注五 见前。

  正文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译文 阿难!一切众生,在世间轮回生死〈注一〉,皆由于二种颠倒〈注二〉分别妄见,这二种妄见当处发生〈注三〉,当业〈注四〉轮转。是哪二种妄见呢?一是众生的别业妄见,二是众生的同分妄见。

  注一 佛家分生死为二种:一是分段生死。众生因为业力的缘故,此生结束而死。又因为其他的业力关系,又产生了另外的生死。似乎生死分为很多段,这一段生死结束后,又转换为新的生死。这样生死轮回不已,称为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靠业力产生的,六道轮回的生死都是如此。二是变易生死。修行人到了一定的程度时;生死已可以不受业力支配,而随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决定。称为得意生身。此时的生死就称为变易生死。罗汉和菩萨的生死就是变易生死。按照佛的标准看来,仍然在生死中。所以此处所指的生死,不但是凡夫的分段生死,也包括小乘罗汉的变易生死。因为此经是以圆满菩提不生灭性为最终目的。

  注二 二种妄见都由于不识自己的净妙明性。向外驰求,妄立能所,妄生分别,所以称为颠倒。

  注三 二种妄见都是从本来清净见中,一分妄见所产生,不从外来,所以称为当处发生。

  注四 众生因为不识自性,在同分妄见中,追求不息。于是种来世别业之因,在别业妄境中,执著不舍,于是产生来世之果。因果回圈,周而复始,众生永远不尽,轮回永远不息。都是由自己所造业力所招,所以称为当业轮转。

  解 按天台宗灌顶大师疏引瑜伽师地论指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众生共业所感,贵贱人畜,相依而住,名为同分。又引瑜伽师地论言众生自身,各随已业,贵贱苦乐不同,飞走鳞甲类别,名为别业。大抵别业境,限于现在,皆是以往宿业所招。同分境,兼过去未来,为无始以来惑业所感。

  正文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译文 怎样叫别业妄见呢?阿难!例如世间有一个人,眼中长了一个红色的翳膜。夜间看见灯光上另有一个圆影,五色重叠。

  正文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译文 你的意见怎样?现在这个灯光上所现的圆影,到底是灯的颜色呢?还是见的颜色?

  正文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译文 阿难!假若是灯的颜色,那么,眼里没有翳膜的人,为什么不同见此圆影?而这个圆影,却只有眼里有翳膜的人才能看见。假若是见的颜色,那么见已成为色了,这个见圆影的,又是什么呢?

  正文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译文 再说,阿难!假若这个圆影,离了灯另外还有,那么就应当旁观其他的屏帐几筵,也有圆影现出来。假若这个圆影,离了见另外还有,那么就不应该是眼睛看见的。为什么眼有翳膜的人,眼睛看见圆影?

  正文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译文 所以你应当知道,色实在是在灯,因为病的缘故,以致使眼见著圆影。其实圆影和见都是翳膜的病状,而见著翳膜的见,并不是病。因此,就绝不能说:此圆影是灯或是见!或非灯或非见。

  解 本来清净的眼,因为生了翳膜,于是在灯上见有圆影。圆影本是从翳膜产生的病状。不能说它在灯或在见!非灯或非见!因为圆影不是真有,不过是因病而产生的幻相。这就譬如众生因妄想故,而产生妄见。其实见这个妄见的,仍是本来清净的妙明真见,这就是前文所说的见犹离见,见不能见的见。

  正文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译文 如第二月,既不是月体,也不是月影。何以故呢?这第二个月,是由指头捏在眼上产生的虚像。一般有智慧的人。决不会说这个捏的根元是月或不是月!离见或不是见。

  解 众生的别业妄见就如第二月相似,本由指头所捏现出的虚相,不能说他是月,也不能说它不是月,不能说它离见,也不能说它非见。

  正文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译文 这里也是这样,是眼里的翳膜所成的圆影,你能说谁是灯谁是见呢?何况更分别说谁不是灯不是见呢?

  解 假若你不了解众生的别业妄见,你可以从灯上的圆影去理解它。假如你不理解灯上的圆影,你可以从第二月上去知道。如你知道第二月没有,同样你也可以知道灯上的圆影不是真有。这样你就可以懂得别业不过是虚妄。妄境不是真有。假若你能见著这点,就可以名为见见。

\

  灯上的圆形,只有你自己能见,而别人不见,这就是别业。你明明知道灯上并没有真的圆影,这就名为妄见。

  正文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译文 什么是同分妄见呢?阿难!在此阎浮提〈注〉世界中,除了大海外,中间的平原陆地有三千洲。这当中大的洲,从东到西,总括量起来大国大约有二千三百。其余的小洲,在众海中,这当中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等国。

  注 佛经中称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为阎浮提世界。

  正文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勃、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

  译文 阿难!假若这当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其中有一国人。共同感受到恶缘,在这个小洲上,当地的众生,看到各种不祥的境界,或见两个太阳,或见两个月亮。其中甚至于晕〈注一〉适〈注二〉佩〈注三〉玦〈注四〉彗〈注五〉勃〈注六〉飞流负耳〈注七〉虹霓〈注八〉,种种不祥现象。

  注一 杂气环饶称为晕。

  注二 黑气薄蚀称为适。

  注三 白气在旁相连如衡璜称为佩。

  注四 中断如半环为玦。

  注五 星芒偏指为彗。

  注六 芒气四出为勃。

  注七 夹日而成负耳。又在上为负,在下为耳。负耳,日月俱有。

  注八 明者为虹,暗者为霓。

  正文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译文 唯有此国能见,另外一国众生,本来就没有看见,同时也没有听得。

  解 同一天象,一国能见,他国不能见,可见其为妄见,并非实有。

  正文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译文 阿难!我现在为你就用这两件事,进退参合说明此事。

  解 进前即是依前所举例,容易了解。退即是依前例后,比较难知。两者合参,则皆可明了。

  正文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译文 阿难!如一般众生的别业妄见,看见灯光中,所现的圆影。这个圆影,似乎是所见的境,其实是见者眼中的翳障所造成的幻觉,并不是灯光真有圆影。也不是见者的见上出了毛病。

  解 因为眼睛为翳障所遮,增加了眼睛的劳度,而产生圆影的幻觉。圆影并不是所见的色(灯光)所造成的,也不是能见的见上有了毛病。

  正文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

  译文 以此为例,你现在用眼睛观见山河国土,与及这些众生。

  解 依前所举灯光所见圆影为例,进而说明别业妄见的起因。更退而说明眼前所见的山河国土亦同为妄见所现,这就是上文所说的进退合明。

  正文 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译文 这都是从无始以来的见病所造成的。能见与所见相结合,似乎显现所见的境。其实这都是妙觉明心,因翳障而产生的圆影。这时,能见和所见都是由翳障而生的妄见。而能知此妄见的本觉明心却与翳障无关。

  正文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译文 你能觉知现在所见不过是因翳障而产生的妄见,能觉的妙觉明性,却不在妄见中,那才真正是见著你的见了。怎么能再说是觉闻知见〈注一〉呢?因此你现在见我和你,以及世间十类众生〈注二〉都不过是见著翳膜的圆影。不是真正能见的妙明真见,这个妙明真见,不同于翳膜所产生的妄见,因此就不能说它不是见〈注三〉。

  注一 此处虽是举见为例,然而觉闻知见,其觉性本无不同。

  注二 十类众生:一为胎生,二为卵生,三为湿生(指水族),四为化生(如昆虫由幼虫化为成虫),五为有色(如色界天人),六为无色(无色界天人),七为有想(有想天人),八为无想(无想天人),九为非有想(无所有天人),十为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天人)。

  注三 此处应上文见非是见而言。

  正文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译文 阿难!以众生的同分妄见为例,也同于上文所说别业一人所造成的妄见。

  正文 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译文 一个眼睛有翳障的人,所见的妄见,和一国患同样眼病的人,所见的妄见完全一样。他所见的圆影为翳障所生的妄见,这一国人同样在自己的见业上的种种瘴恶而见到种种不祥的现象,这都是从无始以来的见妄所生。

  正文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译文 例如阎浮提世界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十方所有有漏国与众生。都同是觉明无漏妙心,由妄想产生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解 妙明真心,因为妄想产生见闻觉知,就恰如妙明真见因翳障故,出现圆影。而这个圆影,是由翳障而生,并不是真见中产生的。所以这个从妄想所生的见闻觉知,从虚妄中越分追求,因缘和合而成别业。于无生中受生。旧业未尽,新业又成。新业既成,故报将尽。遂于无死中受死。于是因果回圈,生死不尽。

  正文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译文 若能远离一切和合的因缘及不和合的因缘,即可灭除一切生死的因。圆满菩提不生不灭的本性,清净本来妙净圆明的本心,常住于本觉中。

  解 若能于妄境中不取不舍,即可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因不取故,即可远离分段生死。以不舍故,即可远离变易生死。不取即远离和合缘,不舍即远离不和合缘。这样即灭除一切生死的因,圆满菩提不生不灭的本性。

  正文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译文 阿难!你虽然先已悟到本觉妙明的本性,不是从因缘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然而你还不曾明白,这个觉元不是从和合或不和合而生。

  正文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译文 阿难!我现在再以前尘来问你,你现在还以一切世间妄想众因缘性,而自怀疑证菩提的心也是从和合而起。那你现在的妙净见精是与明和呢?还是与暗和?是与通和呢?还是与塞和?

  正文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译文 假若你认为见性是与明相和的,你试看当明现前时,何处杂有见?假若见相可以辨认出来,那么杂的见是什么形像?假若明不是见,那么为什么见能见著明?假若明就是见,那见又怎么能见著见呢?又见假若是圆满的,那明又和在哪里呢?明假若是圆满的,又怎能和见相和呢?明必然不同于见,假若二者杂在一处,就明也不是见也不是了。所以说见和明相和,不能成立。

  正文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译文 其他暗与通与乎塞等,也同此例。

  正文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译文 再说,阿难!你现在的妙净见精,是与明相合呢?还是与暗相合?是与通合呢?还是与塞相合?

  解 和与合的涵义不相同,和是混和在一起而不可分。如泥与水相和。合是二物合在一处,但仍可分,如两手掌相合。

  正文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译文 假若是与明相合,到了暗时,明相已经销灭,这个见即不可能与暗相合。那又怎样会见著暗呢?假若见暗时,不与暗相合,那么与明合时,也不是见明。既然不见明,又何尝与明相合,知道是明不是暗呢?

  正文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译文 其他暗与通与乎塞等,也同此例。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想来,这个妙觉元,与这些缘尘〈注一〉以及心念虑〈注二〉等,难道不是和合吗!

  注一 缘就是攀缘,尘就是六尘境界。六根和六尘相结合,犹如攀缘六尘,所以名为缘尘。

  注二 即六识,六根即依靠六识和六尘相结合。识心分别尘境,故名心念虑。

  正文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译文 佛说:你现在又说,觉不是和合。那我就再问你,这个妙见精,你认为不是和合的,那到底是不与明和?或不与暗和?不与通和?或不与塞和?

  正文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译文 假若不与明相和,那么在见和明之间,必然有边界。你试仔细观察,何处是明?何处是见?二者之间,以何为界?阿难!假若在明的范围内,的确没有见的话,那彼此就不相涉,那就不应当知道明相的所在。界限从哪里定呢?

  正文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译文 其他的暗与通,以及塞等,也和这个情况一样。

  正文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译文 又妙见精,假若不是和合的。那么,是不与明合呢?不与暗合呢?不与通合呢?还是不与塞合呢?若不与明合,那么见与明,性质完全不相类。如耳与明,彻底不相接触。它连明相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审察明与不与它相合呢?

  正文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译文 其他的暗与通,与乎塞等情况,也同此例一样。

  正文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译文 阿难!你还没有明白一切虚浮的六尘境界中的聚幻化〈注一〉相,都是当处〈注二〉出生,随处〈注三〉灭尽的。幻妄只是它所显的相,而其本性却是妙觉圆明的本体。

  注一 六尘境像是因缘和合暂时出现的虚妄相。并不是实有,所以称为幻化相。

  注二 当处即是当时当地。

  注三 和当处的意义相同,只是文字的变换而已。

  解 一切因缘和合而暂时发生的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为妄相。正如前文所举例中灯上所见的圆影相似,都是从同分和别业两种妄见中产生的幻相,这两种妄见都是从业力而显现。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而其本性元为净妙觉明的本体。正如前文所举例中:圆影不过是因目翳而产生的妄相,而能见圆影的见,始终是清净的。(上文而见眚者,终无见咎。)

  正文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译文 就是如此,甚至于五阴〈注一〉,六入〈注二〉,从十二处〈注三〉至十八界〈注四〉,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为灭。殊不知无论生灭去来,都是如来藏〈注五〉当中,常住妙明,不动而周遍圆满的妙真如性。在这个妙真如的永恒不动的自性当中,寻求去来迷悟生灭等等现象,永远不可能得到。

  注一 五阴又名五蕴,即是阴蔽自性的所在。也就是蕴藏自性的地方,故称五蕴。后文有详细的阐述,此处暂略。

  注二 六入为六尘境界涉入六根而产生的六识。

  注三 六根加上六尘为十二处。

  注四 外六尘涉入内六根而产生六识,共为十八界。

  注五 如来藏为真如自性的另一名称。因为它出生万有,为万物的本体。好像是含藏万物的宝藏,故称为如来藏。

  解 一切五阴六入等境界,都是从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虚妄境界。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虚妄有生,虚妄有灭。而其本元却是真常不动的妙真如性。这就恰如前文所举例中眼中因翳障而产生的圆影,本属妄见,由翳障而生。而观见这个圆影的能见之性,却永远是清净无垢的,翳障和圆影都和这能见的见性无关,你在这个妙明真见上去寻找翳障和圆影都了不可得,而一切生灭去来迷悟都是从翳障而产生的圆影,不是能见的见性。

  正文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译文 为什么五阴〈注〉本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注 五阴为色、受、想、行、识。色阴为第一阴,色是包括一切六尘境界,就如前文以见性代表一切见闻觉知一样。

  正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译文 阿难!譬如有人,用清净的眼睛,观看晴明的天空。唯有晴明的虚空,什么也没有。这个人无故不动眼珠,瞪得来眼睛疲劳,开始发华。就看见空中有很多点点斑斑的东西乱飞,另外更多的莫可名状的现象显现。色阴就是这样造成的。

  正文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译文 阿难!这些眼睛发华所显现的景象,不是从空中来,也不是从眼内出的。

  解 空表示如来藏清净虚空,眼表示妙明真见。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求任何虚妄景象都不可得,任何妄见也不可能从妙明真见当中去求取。

  正文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译文 就是这样,阿难!假若这些景象,是由空中来的,既能从空中出来,就能从空中进去。既能出来又进去,那么这虚空就不空了。空若不空,就不能容这些景象起灭,就如阿难的身体,不能再容一个阿难一样。

  解 空若能出入,空就成了有内外的实体了,既成实体,空已不成空,则不能容其他的物象从中起灭。故言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正文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睛空,号清明眼?

  译文 假若是从眼中出的,既然它显现时,是从眼中出来,那么它消灭时,还应当从眼中进去才是。同时,这些景象既从眼中出来,那就同于眼的性质,应当有见。假若真有见的话,那它在空中不见时,回头进眼时,就应当见著自己的眼。又假若这些景象是无见的话,那它出去时就应当障蔽虚空,回转来就应当障蔽眼睛。又当见这些景象时,眼睛是没有翳障的。要不然,怎会说是晴空?是清明眼?

  正文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译文 因此应当知道,色阴是产生于虚妄,其本元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解 色阴为瞪目成劳所现空华,不从性空〈注一〉而起,不由真智而现〈注二〉。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生于虚妄,灭于虚妄。但能消除虚妄,即还净目晴空,即是真如智境。真如本体,常住不变,所以说其本元不是因缘。然而随缘显现妙用,变化无穷,所以不是自然性。

  注一 性空即是本性,即是前文所说的如来藏。如来藏如明镜朗照万物,而其中空无一点实质,又名空如来藏。本体清净空寂,故言性空。

  注二 真智即前文的妙明真见,性空是自性的本体,真智是由体所现的妙用。

  正文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译文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平安,身体舒适,心情畅快。这个人无故把两支手掌,在空间中互相摩擦。于是在两手中,产生了涩滑冷热种种感觉。受阴〈注〉就是像这样产生的。

  注 六根和外六尘相结合,如眼观色,耳听声等,名为受。

  正文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译文 阿难!这些虚幻的触觉,不是来源于虚空,也不是从手掌生出来的。就是这样,阿难!假若这个触觉是从虚空来的,那它既能触到手掌,为什么不触到身上呢?虚空无知,不应当于触有所选择。

  正文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译文 若是从掌出,就不应当在两掌合时才产生触觉,又假若是从掌出,两掌合时有知,两掌离时就应当重入于掌,那么臂腕骨髓也应当知道入时踪迹。假若确有觉心,能知出知入。那就有一件东西,在身体内往来,何须要待两掌相合才知道,名它为触呢?

  正文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译文 所以应当知道,受阴产生于虚妄,其本元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译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酸梅,口中就有水流出。想到足踏在悬崖上,足心就发软。你应当知道,想阴〈注〉就是这样的。

  注 五阴中第一是色阴,指一切存在的事物。第二是受阴,即是感官接受外在的事物。第三是想阴,即是分别认识事物。第四是行阴,即是六根对待六尘境界而产生的行为。第五是识阴,简单说来,就是生命的本源,一称命根。后文有详细的阐述。

  正文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译文 阿难!这样酸的说法,并不从酸梅产生的,也不是从口内进去的。正是这样,阿难!若是从梅生的,梅就应该自己谈,何须待人来说呢!

  正文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译文 假若酸梅的说法,是从口中进去的,又何须用耳来听呢!假若只有耳听见,那么这水为什么不从耳中流出来?

  正文 思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译文 想踏在悬崖上,足心就发软,也和这件事的道理相类似。所以应当知道,想阴本产生于虚妄,其本元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译文 阿难!譬如急流,波浪相续不断,前际和后际之间,不相超越。应当知道,行阴就是这样。

  解 瀑流是河床的高下而造成的现象,正像行阴由行为造作而生。波浪相续不断,不相逾越。正像万物念念迁流,变化不息,前念后念,不相逾越一样,故引以为喻。

  正文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译文 阿难!这个流性,不因空而生,也不是因水而有。也不是水的本性,但也不能离开空和水。

  解 不因空生,表示行阴不因性空而生,不因水有,表行阴并不因识而有,亦非水性,喻行阴并不是识性。非离空水,明行阴不能离开性空和识性。

  正文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译文 正是如此,阿难!假若是因空而生,那么这十方无尽虚空,都变成无尽瀑流,世界自然都遭受淹没。假若因水而有,那它就应该是水所生,那么能有和所有都应该有相,而且现在应该仍在。假若它就是水性,不在水外。那么水澄清时,就应该不是水体。

  正文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译文 假若离开空和水,空性遍一切处,就不可能有外。离开了水,水外即不可能有流。

  解 空不可能有外,就不可能离开空。流不可能离开水,所以水外就无流。

  空表示如来藏,水表识性,行阴虽然虚妄,但不能离开空性和识性。其相虽然是虚妄,其性却仍是真性。绝不能在妄想以外求真性,所以说是即妄即真!

  正文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译文 所以应当知道,行阴虚妄,本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解 观想虚妄,而性不离真,所以从前永嘉觉禅师说的: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正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译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注〉,塞住它两边的孔,里面全是虚空,远行千里,赠送外国。识阴你当知道,就是这样。

  注 频伽是印度的一种鸟名,全称是迦陵频伽。意为同命鸟。这种鸟是一身双头,频伽瓶是像这种鸟形的。

  解 此处喻众生因为识阴的关系,以四大〈注一〉所成之身为自身。塞其两孔,塞表二执〈注二〉孔表二空〈注三〉。因为二执障蔽了二空,故以塞其二孔表之。空表识阴,言众生因为二执未破,妄认四大假合之身为自己,因此为躯壳所局限,生死不得自由。千里远行表修行人从初发心到最后证果,路途遥远。赠送到外国表修行人断二执,证二空。转有漏为无漏。

  注一 古印度以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为地水火风四种物质,称为四大。佛教即沿用此说。其实,古希腊亦有此说。

  注二 执一是我执,执著五阴假合而有见闻觉知,以为此中有我存在。二是法执,不明五阴等法为因缘假合幻相,以为其中有实性。

  注三 二空一为人空,佛教小乘人悟得惟蕴无我之理,悟得无我而证得人空。大乘菩萨悟得一切法都是因缘假合而证得法空

  正文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译文 阿难!这瓶里的虚空,不是从远地带来的,也不是从此地盛进去的。

  解 已到他国的虚空,表已证佛果的无垢识〈注一〉,不是从远处带来的。比喻无垢识不是从凡夫有漏身中带来的。不是从此地盛进去的,表示无垢识也不是到了佛的地位后转入无漏身中的。本来性识〈注二〉周遍,无处不在,因位〈注三〉上的阿赖耶〈注四〉,即是果地〈注五〉上的无垢识。在相上虽然虚妄,在体性却是真实。

  注一 无垢识又称第九识,音译为庵摩罗识。就是本来清净,一尘不染的本性。

  注二 即是识阴的本性。

  注三 因是与果相对而言的,修行人在凡夫的地位即为因位。

  注四 唯识论上在六识之外,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第七识为末那识。末那即意。第六识依此末那而生识。故第六识为意识而第七识音译为末那。此识为我执与法执之根本,它是依靠第八识而起作用的。第八识为阿赖耶识。它含藏万有,无所不包。故又称含藏识。它含藏无量种子,能显现一切作用,故又称种子识。

  注五 果地与因位相对,即是在佛的地位上。

  正文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译文 就像这样,阿难!假若瓶内虚空,是从远方带来的。那么,瓶内既带走了一块虚空,放瓶的原地,就应该少了一块虚空才是。

  解 此处表示无垢识不是从凡夫位上带来的。

  正文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译文 假若瓶内虚空,是从此地进去的。那么开孔倒瓶时,就应当看见有空从瓶内倒出来。

  解 这里表示,无垢识不是到了佛地,才进入到无漏身中的。

  正文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译文 所以应当知道,识阴虚妄,本来不是因为因缘和自然性而生的。

  解 以上说明五阴都是生于虚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资切磋 以资切磋

以资切磋成语名称以资切磋成语拼音yǐ zī qiē cuō成...

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成语名称以身许国成语拼音yǐ shēn xǔ guó成...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

以计代战 以计代战

以计代战...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成语名称以貍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