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佛教的“空”是讲什么的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09-17 09:42:51
当我们世俗人第一次给“空”下定义时,就把它看成“什么也没有”。就连以后因“空”而衍生出来的和“空”有关的词,都因袭了这层含义,如空间、空旷、空空如也,等等。由于我们对“空”有了一个既定的认识,所以,当我们看到佛教的“空”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佛教“万法皆空”这一观点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于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开始了对佛教的批判。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佛教的“空”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含义。相反,佛

当我们世俗人第一次给“空”下定义时,就把它看成“什么也没有”。就连以后因“空”而衍生出来的和“空”有关的词,都因袭了这层含义,如空间、空旷、空空如也,等等。由于我们对“空”有了一个既定的认识,所以,当我们看到佛教的“空”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佛教“万法皆空”这一观点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于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开始了对佛教的批判。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佛教的“空”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含义。相反,佛教不仅坚定地肯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而且还探讨了这纷繁复杂、林林总总的现象背后不为世人所知的真实。

佛教和我们一样,也认为事物是由条件构成的。他们称这些条件为地、水、火、风。而称“条件构成”为“因缘和合”。由于一切事物都是条件构成的,因此,条件在,事物就存在:条件不在,哪怕是仅仅缺失一个条件,这个事物也不存在。这个事实说明由条件构成的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我们世俗人也承认这个事实。但是,佛教比我们走得更远。

佛教认为由于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包括宇宙和人自身),所以,万物皆空。我们来解释一下这观点:由于一切事物都是由条件构成的,或者说,一切事物都是因条件而存在的,因此,可以肯定,这些事物自身不是自身存在的根据,也就是说事物自身不能决定自身的存在与否。佛家便把事物自身不是自身存在根据的理论概括为万物“无自性”或“自性空”。这就是佛教所讲“空”的真正含义。事实也确是如此。宇宙的“生命”虽然长久得不可预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有生,必然也有灭。宇宙间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从“自性空”上说,万物又都是相同的。我们说佛家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宇宙真理并不过分。

我们并非不明白、不懂得、不承认这个理论,只是一遇到涉及物质利益、特别是切身利益问题时,便忘掉了这个千真万确的宇宙间唯一的真理。那些坑国害民的“大人物”和“小人物”们,都认为他们,甚至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永恒存在,因此,才不惜一切手段聚敛钱财,以便为他们永恒的生命服务。

佛教“性空”的理论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

首先,如果真正地明白人是“自性空”的,那么,我们就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命去伤害他人,以及其他生灵的生命,更不会为了人类的暂时利益去破坏承载着人类生命的自然环境。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两个具有超时空意义的主张,一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是“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矣:斧斤以时入山林,材不可胜用矣”。前者是当今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后者则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的。遗憾的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自以为文明的人们,却道德沦丧、金钱至上,为了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毫无顾忌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致使地球上自然灾害逐年加剧。这是人类贪得无厌的果报。

其次,倘若我们真正明白“诸法性空”的道理,那些经不住灯红酒绿、金钱美女、荣华富贵引诱的人们,那些奈不住穷困境遇考验的人们,便会冷静地面对眼前的一切,于是也就不会迈向万劫不复的覆灭的深渊。

\

除此而外,还有一个甚深的理论上的意义。佛家所讲的“空”当然不是世俗人认为的“什么也没有”的“无”,但是,也不是老子所讲的“大道”。首先,因为世人所说的“无”即“什么也没有”是相对于具体的“有”讲的。正如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讲的那样:“言龟无毛,言犬也,非言龟也:言兔无角,言麋也,非言兔也。”这是说,我们说龟无毛,是相对于有毛的犬讲的,并非只就龟一物而言:说兔无角,是相对于有角的鹿讲的,并非只就兔一物而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世俗人区别事物的方法。因此,世人所说的“有”和“无”是相比较的结果。

其次,老子的“大道”有两个特点:

一、“大道”虽无形象,也就是说,“大道”虽不能为人感官所感知,但它却是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因此,老子才把“大道”称之为“无”。

二、老子认为这个无形无象、不能为人感知的“大道”却是天地万物之源。用老子话说,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谓“有”即指构成有形有象具体事物的最初的质料。所谓“天下万物”即“种类相产”的最初的“种”与“类”。所谓“无”可以作这样的解释:这些最初的“种”与“类”是从母体“大道”,即“无”中生来的。那么万物从母体中生出来的原因或动力是什么呢?古人认为是“自生”。“自生”即“自然而生”,非是他物有意使之而生,也非此物自身有意使自己生。这个“自生”就相当于佛教讲的“湿生”和“化生”,而后来的“种类相产”就是“卵生”和“胎生”。不管是“湿生”、“化生”,还是“卵生”、“胎生”,老子的“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源。

但是,佛教的“空”与前二者皆不同。首先,“空”没有“本源”的含义,它只是说明万物皆无自性。因此,万物是相同的。其次,佛教的“空”不著世俗的“有”、“无”两边。它既不在“有”,也不在“无”:然而又不离“有”,又不离“无”;它超然于二者之上,但又与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空”与有、无的这种关系,在认知论上来说远远超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佛教难以理解的方面。正是这种难以理解才显现出佛教在理论上的高明。不仅如此,佛教在亲自证明的问题上,也超了感官的体验,这两点恰恰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成语名称以血洗血成语拼音yǐ xuè xǐ xuè成...

以言徇物 以言徇物

以言徇物...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成语名称以规为瑱成语拼音yǐ guī wéi tiàn成...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成语名称以观后效成语拼音yǐ guān hòu xiào...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