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佛教故事入华及语言交际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09-10 09:43:59
“中智杯”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是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发起、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合办,旨在上海市全市范围内推动各界青年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人文经典小型课程”作为读书工程的子系列,邀请沪上名师,每月围绕一部中国人文经典或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话题,让大家在工作、学习之余拉近与经典的距离。  关于佛教,当然是从印度来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比较了不起
“中智杯”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是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发起、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合办,旨在上海市全市范围内推动各界青年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人文经典小型课程”作为读书工程的子系列,邀请沪上名师,每月围绕一部中国人文经典或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话题,让大家在工作、学习之余拉近与经典的距离。

  关于佛教,当然是从印度来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比较了不起的文化交流。比较稳妥的说法,佛教是在两汉前后、西方的公元前后传入,具体的时间没有办法确定。古人要了解异域的文化,比现代人要困难得多,比如心理上、身体上的困难。在佛教文化交流的领域,中国最有名的佛教徒是玄奘,他十多年去印度取经,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据说他回国后去长安,三天三夜无法进城门,老百姓都簇拥着欢迎他,觉得他了不起。

 中国的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外来文化的进入有一个融合的过程。在我的研究看来,目前在中国流行的佛教思想,都带有强烈的中国色彩。在最初的传播中,佛教的思想只要到中国的高僧那边都会发生变化,跟印度的有所不同。我们现在读到的有关佛教的书籍,大多数是一位叫鸠摩罗什的人翻译的。他有个弟子叫道生。道生原来在南京说佛法,由于说的内容与当地人接受的不一样,所以被赶了出来。所以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会与本土的一些思想结合发生改变。

 佛教文化当时传进来有很多种方式,我想从文学这个角度来讲。文学是什么,是用文字做媒介的艺术。我们看到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用文字写的,可以从中找到佛教文化传播的痕迹。除此之外,还有口头传播,就是口耳相传,这与文字传播是并行不悖的。在今天全球化时代就很好理解了,我们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知识,有自己看书来的,也有别人告知的。口传在文学传播中非常重要,因为在古代,识字的人并不多。

  举一个例子来讲。有一本经典叫《旧杂譬喻经》,里面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

  时道边有树,下有好泉水。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来入水池浴。出,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人,与于屏处,作室家,梵志遂得卧。女人则复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年少男子,复与共卧;已,便吞壶。须臾,梵志起,复内妇着壶中,吞之已,作杖而去。

\

  再看一下《灵鬼志》与《续齐谐记》中记录的相似的故事。对照着发现,故事在发展,人物的数量、发生的地点有变化,但是,核心情节都是相同的——“一个人吐出一个人”。按照“故事形态学”的说法,这三个故事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类的故事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在许多印度文学进入中国文学以后,大多数的故事只会保留细节、情节,整个构架完全移入中国的,非常少见,在隋代、唐代、南北朝时代恐怕是仅无绝有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古诗原文[挑错/...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古诗...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古诗原文[挑...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