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五戒与平和心态(斯里丹玛)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08-29 09:43:21
五戒与平和心态文:斯里丹玛(斯里兰卡)所有的宗教教派,最高目标都是在培养人类平和心态,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健康的身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宗教教派都有一套教法,佛教也不例外。佛教经典里有许多帮助人们养成良好习惯的清规戒律,“五戒”就是其中之一。释尊在《希迦罗经》的一开始,就对年轻的希迦罗人介绍了六个拜访①,而要做到这六个拜访,首先就要脱离14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四种恶业:杀业、

五戒与平和心态

文:斯里丹玛(斯里兰卡)

所有的宗教教派,最高目标都是在培养人类平和心态,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健康的身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宗教教派都有一套教法,佛教也不例外。佛教经典里有许多帮助人们养成良好习惯的清规戒律,“五戒”就是其中之一。释尊在《希迦罗经》的一开始,就对年轻的希迦罗人介绍了六个拜访①,而要做到这六个拜访,首先就要脱离14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四种恶业:杀业、偷盗业、邪淫业、妄语业;四种烦恼:欲望、愤怒、恐惧、无知;六种导致福报减少的不良习惯:饮酒、浪荡街头,夜不归宿、歌舞视听、赌博、结交恶友、懒惰懈怠) 。这14个不良生活习惯中,最重要有四个分别是:杀生、偷盗、喜悦(包括了饮酒)、说谎。所以这可以说明,要做到六个拜访首先要接受“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佛陀首先提出的概念。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面都提到“五戒”,在《转轮王经》(Cakkavattisihanaada suttam)介绍了转轮王统治国家时,曾颁布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弘扬“五戒”,“五戒”在佛教中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本文首先要介绍一下“戒”是什么?佛教徒为什么要“受戒”?以及“五戒”对居士的影响?

“戒”就是指行为、习惯、质量、本性、自然等意思;也就是说道德规范、好质量、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等五项行为规范。它们通过远离、避免五种不良的行为来达成,即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和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一个佛教徒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养成人世生存所需要的良好的人格。而“受戒”是促使佛教徒养成良好品德、素养,培育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是确保佛教徒思想不退步的保障。受戒者道德素质提高,对周围环境可以起到良性的影响作用。居士接受“五戒”,可以使其戒行清净,使所作的功德更加殊胜,对社会整体闻名素质的提高也有着极大地帮助,也是给社会带来安稳与幸福。

“五戒”是佛陀总结的导致人堕落到恶向轮回的五个重要原因,是防止佛教徒堕落的根本戒,是佛教如通向真理之路的“保护神”。“五戒”包括了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

一、戒杀生

杀业必须具备如下五个条件才能构成,即:1、有情;2、知其为有情;3、作意行杀;4、力取行杀;5、死亡结果。这个世界是一个众多生命体共同生存的世界。这个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具有维护自我、排除其他的独立生存属性。人类野蛮的生存习惯,铸成了“排他占有、适者生存”的杀戮。所有的生命体都热爱自己的生命,都希望得到安全的生存环境,每一个生命体都不希望被其他的生命体奴役或杀戮。因此具有健全思维和健全行为的人类,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现代社会,在“生存危机”观念的驱使下,人际关系变得特别不融洽,人与人之间产生的隔阂,构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民族矛盾加剧、战争升级、恐怖主义泛滥。而佛教的杀戒,是避免杀戮的最佳方法,是获得和平幸福的不二法门。

二、戒偷盗

偷盗的恶习来源于对物质占有的欲望和物质生活的诱惑。社会分配的不合理,使得劳动者的劳动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劳动报酬,因此萌生了非法占有物质的观念。而失去物质则使得大家十分难受。

“戒偷盗”主要分以下几种:一是“戒除物质偷盗”:利用合法手段,获取社会报酬,不构成他人的心理过患,使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使社会发展更加文明。“戒除物质偷盗”主要禁止从事五种非法职业:贩卖人口(为奴隶)、贩卖武器、贩卖毒品、贩卖动物、贩卖肉品。这五种职业是产生社会动荡的 不安定因素。因此佛教反对教徒从事这五种非法的职业。二是“时间偷盗”:社会工作者在为社会 工作的时候。从事私人的事务。三是 “权力偷盗”:以非法手段谋求社会权力。

三、戒邪淫

邪淫是人的眼、耳、鼻、舌、身的适意觉受,导致的非法占有的感受。 邪淫主要有以下三种:

1、异性关系的非法占有欲:不正常的异性关系导致道德败坏、家庭破裂、性病蔓延和精神错乱。这是野蛮的动物本能,丧失了人的基本行为能力,是坠落的表现。

2、财物的非法占有欲:使得人们不择手段,丧心病狂地展开物质掠夺,结果就是掠夺者并不会得到真正的生活幸福。

\

3、权力的非法占有欲:奴役是权力的代名词,人们希望获得对他人的支配权。人们希望长久地维护对社会的支配能力,因此人们在欲望无限的驱使下,疯狂的追求权力。

四、戒妄语

一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编造谎言,骗取他人的信任;二是当自己犯了错误,不惜编造谎言来文过饰非。二者都种下掩盖事实的恶果。

五、戒饮酒

饮酒导致人头脑昏沉,使人丧失了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酒后容易酿成杀人,强奸,交通肇事等恶性事件。佛教《希迦罗经》告诫人们饮酒的六种不良影响:1、破财耗败;2、争吵不休;3、病苦缠身;4、恶名昭彰;5、暴露身体,不知廉耻;6、智力减退。这些影响会给人们很多的麻烦和不平安。

\

关于“五戒”基本内容就介绍到这里。这其中的道理就像佛陀在沙门果经中对频毗娑罗王说的那样:“关于真理,要作彻底调查,像你这样有名的人,作彻底调查是有好处的。”

佛教的十个“恶业”,由心、身、语三部分组成。据说,心有三个“恶业”;身有四个“恶业”;语有三个“恶业”。而身的三个“恶业”分别是:杀生、偷盗、不忠心(邪恶)。“不中心”又包括了饮酒。所以表面上看来,“五戒”中有四个“恶业”是由身导致的。但是再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身未行,心已动。所以“五戒”注重的是心理的修炼。

现在,我们来讨论,“五戒”对人类的和平幸福有哪些作用。按照佛祖的解释,“恶业”与贪、嗔、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贪念他人的财物、嗔恨他人、痴迷于某人或者某物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险,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危机我们的健康。佛陀曾经在《法句经》上做了如下的解释:sabbe tasanti dandassa,sabbe bhaayanti maccuno,attaanam upamam katvaa,na haneyya na ghaataye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发局经:刀杖品1》。所有的人和动物因为惩罚而恐惧;所有的人和动物对死亡心存恐惧;所以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伤害加诸他人头上。佛祖的话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陀在中部经藏里《ambalatthika raahulowaada经》上说:“在做事之前,想想行为的结果。我们不愿意别人偷我们的财物,所以我们也不要偷别人的财物。这样想、这样做我们每个人都能脱离‘恶业’。”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动物,因为人可以思考,这是人最大的特征。一个人如果不杀生,说明他接受了社会上所有人的存在,说明他感觉这个社会有安全感,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样的思考,这对人类和动物都将是一件幸福的事。

行为是人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偷盗是一个人偷盗思想的外在表现。按照法律的规定,偷盗是要被惩罚的,因为保护个人的财产安全是必须的。如果不加以惩戒,偷盗只会带来社会的混乱和发展的落后。

人的五官(五欲,就是,眼,耳,鼻,舌,身)如果不能合理的使用,也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麻烦,特别是不合理的邪恶念头,能导致任何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矛盾。佛教并不禁止人的欲望,但是主张要合理、合法地使用。妄语和嗔恨是产生诸多矛盾的罪魁祸首。而饮酒更会对个人的身心造成极坏的影响,佛教中对喝酒的恶劣影响评价如下:suraamerayapaananca,yonaro anuyunjati,idevakasmin lokasmin,mulamkhanati attano。(令酗酒者,终其一生落后于他人,身体多病、精神萎靡、财物贫乏。)我们在现代社会也清楚地看到,酗酒者的下场确如上文所说,身体多病、精神恍惚,酒后失去理智,轻则与人争吵,重则酗酒伤人,近期发生的酒后驾车撞死撞伤路人的行为就更为恶劣,所以全世界的政府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政策来限制酒后驾驶。酗酒使得个人、家庭和社会都蒙受了很大的痛苦和损失。

综上所述,“五戒”的内容对社会现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只要人们能做“五戒”,相信这个社会会在和平中快速发展,而每个人也会得到幸福快乐的生活。

注释:①佛教对拜六方的看法是这样的:

1、东拜父母;2、西拜夫妻;3、南拜老师;

4、北拜朋友;5、上拜三宝;6、下拜劳动者。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Rev Kumbukandana Siridhamma Thero,华文名为:斯里丹玛,斯里兰卡人,现年33岁,在斯里兰卡的salarukkharama寺庙出家,目前就读于中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家教育专业研究生,修读硕士学位。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荷析薪 以荷析薪

以荷析薪成语名称以荷析薪成语拼音yǐ hé xī xīn成语...

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成语名称以莛撞钟成语拼音yǐ tíng zhuàng zh...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成语名称以言为讳成语拼音yǐ yán wéi huì成...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成语名称以虚为实,...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成语名称以言取人成语拼音yǐ yán qǔ rén成...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