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常识网
标题

第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来源:大悲咒常识网作者:五百大阿罗汉等 造时间:2019-06-26 05:24:30
第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六诸过去彼一切尽耶。答应作四句。过去有二种。如前说。尽亦有二种。如过去说。此中俱依二种作论。过去与尽互有广狭。故作四句。有过去非尽。谓如具寿邬陀夷言。一切结过去。乃至广说。过去者是第二过去。非尽者非初尽。佛身现在已断尽故。有尽非过去。谓如佛言。此圣弟

第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六

诸过去彼一切尽耶。答应作四句。过去有二种。如前说。尽亦有二种。如过去说。此中俱依二种作论。过去与尽互有广狭。故作四句。有过去非尽。谓如具寿邬陀夷言。一切结过去。乃至广说。过去者是第二过去。非尽者非初尽。佛身现在已断尽故。有尽非过去。谓如佛言。此圣弟子已尽地狱。已尽傍生。已尽饿鬼。已尽所有险恶趣坑。问此中已尽地狱者。显圣弟子已尽地狱。已尽傍生者。显此已尽傍生。已尽饿鬼者。显此已尽饿鬼。已尽所有险恶趣坑者。显此更何所尽耶。答即显上三然前广后略。前别后总前渐后顿。前分别后不分别。有说。已尽地狱傍生饿鬼者。显此已尽三恶趣自性。已尽所有险恶趣坑者。显此已尽彼中有。有说。已尽地狱等者。显已尽地狱等。已尽所有险恶趣坑者。显已尽人中扇搋半择迦无形二形。彼是人中险恶趣坑故。有说。前显已尽地狱傍生饿鬼。后显已尽住不律仪。彼当堕险恶趣坑故有说。前显已尽地狱傍生饿鬼。后显已尽造五无间业。彼无间生堕地狱故。有说前显已尽地狱傍生饿鬼。后显已尽断善根者。以断善者如险恶趣坑故。若不续善根死必堕地狱故。有说。前显已尽地狱等果。后显已尽地狱等因。如契经说。汝等苾刍。若见行身语意恶行者。应知已见地狱或余恶趣。有说。前显已尽地狱傍生饿鬼。后复言已尽所有险者。重显已尽地狱。以地狱中无善果故。恶趣者重显已尽饿鬼。彼常贫穷乏资缘故。坑者重显已尽傍生。身心堕彼难可出故。有成劫时生。彼坏劫时方命终故。有说。前显已尽地狱傍生饿鬼。后复言已尽所有险恶趣坑者。皆重显已尽三恶趣果。谓三恶趣皆是极险。众恶所趣所堕坑故。问今地狱中犹有种种镬汤炉炭。及狱卒等无量苦具。如何言尽耶。答不往不生故说为尽。谓圣弟子不复往彼处。不复生彼蕴界处故。此已得彼非择灭故。问亦有异生得地狱等非择灭者。何故但说圣弟子耶。

答诸圣弟子皆已尽故。异生品中有未尽者。是故不说。问诸圣弟子亦尽人天。何故但言尽地狱等。答此中但说一切尽者。诸圣弟子于人天趣。有未尽者故不说之是谓尽。非过去尽者是第二尽。非过去者非初过去。有过去亦尽。谓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广说。此皆显示过去诸行。过去者是世过去尽亦尔。有非过去亦非尽谓除前相。此中相声义如前释广说。乃至此复云何。谓除一切过去世法现在佛身。未来圣弟子地狱等蕴界处。取余现在一切未来及无为法。作第四句。

复次若依结断说者。此中依言显所凭义。前四句中。依世尽及不生尽说尽言。今四句中。依断烦恼得择灭尽。建立尽名。有结过去非尽。谓结过去。未断未。遍知未灭未变吐。未断者未立断遍知。未遍知者未立智遍知。未灭者未得择灭。未变吐者未弃彼得。有说。未断者未以无间道断。未遍知者未以解脱道遍知。未灭者未证彼离系得。未变吐者未舍彼系得。有说。此四句皆显未弃舍义。此复云何。谓诸异生若具缚者。过去三界见修所断结。已离欲染未离初静虑染者。过去八地见修所断结。乃至已离无所有处染者。过去一地见修所断结。若圣者具缚入正性离生位。苦法智忍时过去三界见修所断结。苦法智已生苦类智未生。过去色无色界见苦所断。乃至三界见集灭道修所断结。乃至道法智已生道类智未生。过去色无色界见道所断。及三界修所断结。预流者过去三界修所断结。一来者过去欲界修所断三品。及色无色界修所断结。不还者若未离初静虑染。过去八地修所断结。乃至若已离无所有处染。过去一地修所断结。是谓结过去非尽。有结尽非过去。谓结未来已断已遍知已灭已变吐。已断者已立断遍知。已遍知者已立智遍知。已灭者已得择灭。已变吐者已弃彼得。有说。已断者已以无间道断。已遍知者已以解脱道遍知。已灭者已证彼离系得。已变吐者已舍彼系得。有说。此四句皆显已弃舍义。此复云何。谓阿罗汉未来三界见修所断结。若不还者已离无所有处染。未来三界见所断。及八地修所断结。乃至未离初静虑染者。未来三界见所断。及一地修所断结。若一来者未来三界见所断。及欲界六品修所断结。若预流者未来三界见所断结。若随信随法行。道法智已生道类智未生。未来三界见苦集灭所断。及欲界见道所断结。乃至苦法智已生苦类智未生。未来欲界见苦所断结。若诸异生已离无所有处染。未来八地见修所断结。乃至已离欲染未离初静虑染。未来一地见修所断结。是谓结尽非过去。有结过去亦尽。谓结过去已断已遍知已灭已变吐。已断等言如前广说。此复云何。谓阿罗汉过去三界。见修所断结。广说乃至。若异生已离欲染未离初静虑染。过去一地见修所断结。是谓结过去亦尽。有结非过去亦非尽。谓结未来未断未遍知未灭未变吐。及结现在未断等言如前广说。此复云何。谓诸异生若具缚者。未来三界见修所断结。广说乃至。若不还者已离无所有处染。未来一地修所断结。及一切现在结。是谓结非过去亦非尽。诸过去彼一切灭耶。答应作四句。过去有二种。如前说。灭亦有二种。一世灭。二隐没灭。此中俱依二种作论。过去与灭互有广狭。故作四句。有过去非灭。谓如具寿邬陀夷言。一切结过去。乃至广说。过去者是第二过去。非灭者非二种灭。佛身现在非隐没故。有灭非过去。谓依世俗小街小舍小器小眼。言是灭街乃至灭眼。谓东方人见小街等说言此灭。即依此义可作是言。颇有眼灭能见色耶。答有。谓现在世同分小眼是谓灭。非过去灭者是第二灭。非过去者非初过去。有过去亦灭。谓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广说。此皆显示过去诸行。过去者是世过去灭亦尔。有非过去亦非灭。谓除前相。此中相声亦如前说。广说乃至。此复云何。谓除一切过去世法。现在佛身及小街等。取余现在一切未来及无为法。作第四句。复次若依结断说者。此中依言义如前说。前四句中依世灭及隐没灭说灭言。今四句中依断烦恼得择灭灭建立灭名。有结过去非灭。谓结过去未断未遍知。未灭未变吐。广说乃至。有结非过去亦非灭。谓结未来未断未遍知未灭未变吐及结现在。此中一切义如前说。

如是所说五四句中。前三四句依世施设及圣施设说。依世语言。及圣语言说。依世俗及胜义说。依契经及现见说。后二四句唯依圣施设圣语言胜义契经说。问后二四句中。何故但说结不说结法耶。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已说结。当知亦已说结法。所以者何。依结立结法故。又同一对治故。有说。诸结自性断。断已不成就。是故说之。结法不定是故不说。有说。诸结多诸过失。坚牢难断难破难越是故说之。结法不尔是故不说。有说。诸结与圣道相违。结法不尔。以善有漏。能与圣道相入出故。无覆无记能与圣道为依止故。然与结相杂故。亦是圣道所断。如灯破闇时亦损炷等。王破他军时亦损自众。有说。诸结是结亦是结法。是故说之。结法非结是故不说。如结结法。缚缚法。随眠随眠法。随烦恼随烦恼法。缠缠法。垢垢法。应知亦尔。若于苦生疑此是苦耶。此非苦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因论婆罗门。来诣佛所作如是问。沙门乔答摩。疑甚为希有难度非易度。世尊告言。如是如是。婆罗门疑甚为希有难度非易度。所以者何。有古昔婆罗门造明论者。造咒术者上首有十。一頞瑟搩迦。二婆莫迦。三婆莫提婆。四毗湿缚蜜多罗。五阇莫铎耆尼。六鸯耆罗。七跋罗堕阇。八婆死瑟搋。九迦葉波。十勃栗瞿。如是等诸婆罗门。世虽尊敬皆不度疑而命终。是故知疑甚为难度。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广分别。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若于苦生疑。此是苦耶。此非苦耶。当言一心多心耶。答应言多心。谓此是苦耶。是一心。此非苦耶是第二心。于集灭道生疑亦尔。此中邪声显成疑义。若但说此是苦。便成正见。此非苦便成邪见。乃至于道亦尔。由说邪声故成疑义。如是于苦乃至于道。各有二心总成八心。此说极速。于四圣谛次第疑者有此八心。如现观时。从苦法智忍。乃至道类智十六刹那。有说。此八非八刹那。以一一心生灭速疾。若作是念。此是苦耶。中间已经百千生灭。余心亦尔。但本论师欲令弟子易解了。故说多刹那以为一心。行相等故。颇有一心。有疑无疑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毗达磨者说一心聚。有多法俱。生于中有是犹豫谓疑。有是决定谓慧。有非犹豫非决定谓余心所。勿有生疑即有疑心。是无疑心。即无疑心。是有疑心为令此疑得决定故。显有疑心异无疑心异故作斯论。颇有一心有疑无疑耶。答无。问此言。为约心聚。为约所缘说耶。若约心聚说者。则一心聚中有是疑有非疑。如前已说。何故言无。若约所缘说者。则于一佛心有有疑。谓异生有无疑。谓圣者亦不应言无。何故答言无也。答此约心聚故答言无。谓诸心聚若有疑者名有疑心。若无疑者名无疑心。是故有疑心异无疑心异。然此中说无疑心者。于四圣谛或了是有或拨为无。非但与疑不相应起。所以者何。谓于苦谛。若言此是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是苦。此心无疑。若言此非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非苦。此心无疑。于集灭道应知亦尔。应知此中有十六心。于四圣谛各有四故。谓八是疑。四是正见。四是邪见。前四种疑引四正见。后四种疑引四邪见。谓此是苦等是正见。此非苦等是邪见故。问何等补特伽罗疑能引生正见。何等补特伽罗疑能引生邪见。答若好与此法共住者。彼疑引生正见若好与外道共住者。彼疑引生邪见。复次若乐习内论者。彼疑引生正见。若乐习外论者。彼疑引生邪见。复次若爱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者。彼疑引生正见。若爱亲近不善士听闻不正法者。彼疑引生邪见。复次若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增上者。彼疑引生正见。若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非增上者。彼疑引生邪见。

如契经说。有三种冥身。谓于三世疑惑犹豫。问冥身自性应是无明。何故说疑。答彼相似故。谓诸烦恼中无有不了。行相与无明相似犹如疑者。是故说疑。有说。冥身自性实是无明。疑是无明依处舍宅是故说疑。如施设论说。疑是无知依处舍宅故。有说。疑与无明亲近住故。谓若有疑处必有无明。如世于亲说彼是我是。故说疑。有说。疑与无明相类同故。谓彼于境俱不决定二分而转是故说疑。有说。彼经为成不成法故。谓无明为冥身自性。不说自成而疑亦有冥身之义。然不显了是故偏说。问世尊何故但说缘世疑为冥身。不说缘无为疑耶。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彼经依多分说。谓多缘世起此冥身。少缘无为是以不说。有说。有为粗显于中生疑。圣所诃责说为冥者。无为微细难可觉了于中生疑。圣不诃责是以不说。如昼颠蹶为世所诃说为盲者。夜分颠蹶世则不诃。彼亦如是。有说。外道于世起增上愚。疑惑犹豫是故偏说。如契经言。我于过去。为曾有为非曾有。何所曾有。云何曾有。我于未来为当有为非当有。何所当有。云何当有。于内犹豫此物是何。此物云何。当何所有。如是有情生从何来。没往何所。外道于世数。起如是增上犹豫。是故偏说。有说。若愚若智内道外道。世间论者乃至童竖皆知有世。谓彼皆了有去来今。而于中疑甚为盲冥故说冥身。涅槃离相极难觉了。虽猛利智犹不能穷。故于彼疑此中不说。有说。佛观未来。有诸弟子拨无过未。故说于世起疑惑者名为冥身。

如契经说。有五种心栽。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戒。四者疑教。五者嗔僧。如彼经说。有五心栽。云何为五。谓于大师及法戒教疑惑犹豫。不悟入不信解不害心栽。于佛所赞叹有智同梵行者。嗔恚毁骂陵辱触恼不害心栽。问此五心栽以何为体。答疑嗔为体。前四是疑第五是嗔。问嗔可尔。疑云何。如契经说。栽有三种。谓贪嗔痴。品类足论亦作是说。嗔云何。谓于有情。作损害作栽檗无处说疑为栽自性。此中何以说耶。答彼相似故谓诸烦恼中。无有非栽自性而作栽事。犹如疑者。如施设论说。疑覆蔽心。令心刚强作栽檗事。尚不令心得邪决定。况正决定。譬如良田若不耕垦。即便坚硬多诸株杌。秽草不植。何况嘉苗。有说。疑与嗔恚行相所对。俱相似故说为心栽。行相相似者。俱戚行相转故。所对相似者。俱对欢行相故。问何故疑佛说为心栽。非疑僧耶。答不应生处而妄生者说名心栽。佛无一切恶行过失。而生猜疑是名非处。于法戒教应知亦尔。僧有少分恶行过失。而猜疑者是应处起不名心栽。问何故嗔僧说名心栽。非嗔佛耶。答僧有少分恶行过失。缘之生嗔性必尤重故名心栽。佛无一切恶行过失。生嗔则轻是故不说。于法戒教应知亦尔。有余师说。于非重过施设心栽。于僧生疑其过则重。以应处起难可断故不名心栽。佛无诸过而能缘之生嗔性必尤重难断亦非心栽。于法戒教亦复如是。

云何多名身。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来出世。便有名身句身文身。出现世间。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名身句身文身。今欲分别故作斯论。有说。为令疑者得决定故。谓此论中分别种种甚深妙义。或有生疑论者。于义虽得善巧。而于其文或不善巧为令此疑得决定故。显于文义俱得善巧故作斯论。有说。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执名句文身。非实有法如譬喻者。或复有执名句文身。声为自性如声论者。为止彼执显名身等是实有法。是不相应行蕴所摄故作斯论。有说。欲显世尊三无数劫。所设劬劳有大果故。谓佛过去无量劫前应得灭度。所以经于三无数劫修习。百千难行苦行。但为利他。夫利他者。必于名身句身文身。皆得善巧。以善巧故。能为他说蕴界处等。令得涅槃究竟饶益是名大果。有说。为欲建立三种菩提增上缘故。谓若以上品觉慧。觉名句文身名佛菩提。若以中品觉慧。觉名句文身名独觉菩提。若以下品觉慧。觉名句文身名声闻菩提。有说。欲显佛是无量无边说法者故。谓佛善达名句文身。能为众生说法无尽。有说。欲显世尊异独觉故。谓佛独觉皆不由师自能觉悟。而于名等唯佛善知。独觉不尔。有说。为欲照了杂染清净。二法性相令他知故。谓名身等是能照了染净根本。若无名等杂染清净不可显示。有说。欲显于名身等观察。不观察者引大义利大衰损故。谓修行者。若能观察名句文身则能制伏。犹如积山烦恼恶行。虽遭骂辱能堪忍故。若不观察名句文身。则烦恼恶行如河流不绝。如骂太子毗卢释迦言。婢子何以升我释种堂。彼以不能观察如是四五字故。牵引无量百千众生堕大地狱。问彼修行者得他骂时。云何观察令嗔不起。答所言阿俱卢舍缦者。是为骂我。若除阿字但是唤我。若除缦字直是骂声。若二字俱除直名为唤。彼修行者得他骂时。便审观察此诸字中。若无阿者便是唤我何为生嗔。若无缦者但有骂声。不关于我何由得嗔。若二字俱无直名为唤。于我何苦而得生嗔。复次行者得他骂时。便审观察如是诸字。此方是骂他方是赞。我若于此生嗔生忧。若于他方生贪生喜。则常忧常喜常嗔常贪。谁有疲苦与我比者。由此观察便不生嗔。复次行者得他骂时。便审观察有赞我者更无别字。但于骂我诸字之中。颠倒次比此赞与骂既不决定。不应于中生忧生喜。由此于骂不生嗔心。复次行者得他骂时。应审观察如是语业。谁所成就。为是骂者。为是我身。即知此是骂者成就。便作是念。彼为自骂何关于我。故不生嗔。复次行者得他骂时。便观骂者身中诸法。骂我法多不骂法多。即知骂法唯摄一界。一处一蕴少分。不骂法摄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处一处少分。四蕴一蕴少分。作如是念。彼骂我者。骂我法少不骂法多。何为忘多于少生恚。复次行者得他骂时。应观一字一刹那顷。必不成骂。无有多字多念俱生。前字生时后字未起。后字若生前字已灭。都无骂理但妄分别。谓之为骂故不应嗔。复次行者得他骂时。应观我身及能骂者。皆念念灭适欲分别。骂者及我皆已灭无。谁复于谁应生嗔恨。由此观察故不生嗔。复次行者得他骂时。应观诸行离我我所。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唯空行聚何为生嗔。有说。所以作此论者。为显此论文义具故。谓此论中分别诸法自相共相。名为义具。此中分别名句文身名为文具。有说。为显名句文身有大用故。谓由名等显示分别蕴界处等。无量义门。及能赞述佛法僧宝无边功德。由如是等种种因缘。故作斯论。

云何多名身。答谓多名号异语增语想等想假施设。是谓多名身。此中论者于文善巧。以多文句共显一名。皆是名之差别名故。问此中何故问多名身。而不问名及名身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应问而不问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名与名身。二俱摄在多名身中。问多名身则为都问。有说。此是契经所说。不应问。作论者。契经但问多名身故。论者于中不能增减。问若尔。何故问多名身。而答以名。答名是根本。名满名身。名身复满多名身故。有说。依展转因故作是说。如子孙法。谓依名有名身。依名身有多名身故。问名体是何。答是不相应行蕴所摄。文句亦尔。问何故名名。答名者名为随名。为名名为合随者。如其所作即往相应。名者为此义立。如求便应合者。随造颂转令与义会。此中名具三义故名为名。心心所法有随有名。而无合义故不名名。余不相应色无为法。有随有合而无名义故亦非名。问名身者是何义。答是二名聚集义。是故一名不名名身。问多名身是何义答是多名聚集义。如一象二象不名多象身。要众多象名多象身。马等亦尔。句身多句身文身多文身亦复如是。此中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一字所起名。有二字所起名。有多字所起名。一字所起名中。于一字但有名于二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三字。有欲令依四字。二字所起名中。于二字但有名于四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六字。有欲令依八字。三字所起名中。于三字但有名于六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九字。有欲令依十二字。四字所起名中。于四字但有名于八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十二字。有欲令依十六字。以此为门余多字名应知亦尔。有余师说。一字所起名中。于一字一呼但有名。即于此字再呼有名身。即于此字或三呼或四呼有多名多身。于二字所起名等应知亦尔。

云何多句身。答诸句能满未满足义。于中连合是谓多句身。为成此义引经为证。如世尊说。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心

是诸佛教

如是四句各能满足。未满足义于中连合。是谓多句身。如是四句一一能满。各自句中。未满足义于中连合者。于四句中一一各别。连合诸字显未满义。或复连合诸句。显成颂义为多句身。一一句中有标有释。谓诸恶者是标。莫作者是释。乃至是诸佛者是标。教者是释。故此颂中有四事满。一标二释三句四颂。若说诸恶于标名满。于释于句于颂未满。复说莫作于标释句三种名满。于颂未满。复说诸善若于总颂摽释句满。若于别句摽满非余。乃至复说是诸佛者若于总颂摽释句满。若于别句摽满非余。复说教者一切皆满。此颂处中不长不短八字为句。三十二字为颂。诸经论颂多依此法。计书写数亦依此法。又从六字乃至二十六字皆得为句。然六字者名为初句。二十六字者名为后句。减六字者名短句。过二十六字者名长句。

云何多文身。答诸字众是谓多文身。为成此义引经为证。如世尊说。

欲为颂本文即是字颂依于名

及造颂者

此中欲者。是欲造颂欣喜爱乐。为颂本者此欲是颂因集生缘。文即是字者。巧便显了故名为文。此即是字无转尽故。此即显示能显颂文以字为体。颂依于名者。颂是假有依名而立。亦依文句且说依名。此中依言如林依树。及造颂者。思惟观察作诸伽他名造颂者。颂依造者如蛇依穴水依于泉。乳依乳房与依名异。

应知。此中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有句身有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身。于一字有名无名身无多名身。无句无句身无多句身。有文无文身无多文身。于二字有名有名身无多名身。无句无句身无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无多文身。于四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无句无句身无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身。于八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无句身无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身。于十六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有句身无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身。于三十二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有句身有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身。由此为门于诸字众。所说多少如理应知。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成语名称以莛撞钟成语拼音yǐ tíng zhuàng zh...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成语名称以言为讳成语拼音yǐ yán wéi huì成...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成语名称以虚为实,...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成语名称以言取人成语拼音yǐ yán qǔ rén成...

以蠡测海 以蠡测海

以蠡测海成语名称以蠡测海成语拼音yǐ lí cè hǎi成语...

最新文章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

悬崖一线天疑裂。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纳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魏晋...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先秦宋...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手机版 网站地图